吳金燕
【摘要】小學生態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切實提高素質教育的成效,必須要緊緊抓住小學語文課堂這一塊主陣地,通過“三活”:學生“活”、教師“活”、教法“活” 讓學生在“活”中體驗小學生態語文課堂的魅力,學會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和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態語文;學生“活”;教師“活”;教法“活”
朱熹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學生態語文課堂教學中都有一股股“源頭活水”,有活水就有活力。“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理念,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中切實貫徹這一理念,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主動學習、自覺學習、愿意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小學生態語文的能力。為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讓學生在“活”中體驗小學生態語文課堂的魅力,主要在“活”字,學生“活”,教師“活”,教法“活”。筆者進行一些分析與總結,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小學生態語文之學生“活”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快樂地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觀念要不斷更新。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里,學生自學,課前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了解學法,根據所設計的問題對教材進行預習,完成相關內容。在一次課堂上,發現有小部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和回答老師的問題的積極性不高,筆者急中生智,輕輕地在黑板旁邊寫上“表揚欄”,把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和回答老師的問題的積極性的名字寫在里面,讓受到表揚的部分學生站起來,領著其他學生讀兩遍。班上的學生們讀得很認真,非常地投入,特別是名字已經有出現在黑板上。這時候,筆者又抑揚頓挫地說:“現在呀,老師又寫班里名字帶有比較難認的字,八個孩子的名字看誰能夠讀出來,老師呀也把你的名字寫在表揚欄里。”教室里學生們熱情高漲。下課的鈴聲響起來了,筆者說:“今天早上的識字又到了我們說再見的時刻了。”教室里一直傳出一片意猶未盡的嘆息聲。在短短的課堂中,學生們認識了二十二位學生的名字。從這堂課中,讓學生們有一種進“表揚欄”的榮譽感的需要,指導學生用二十五分鐘時間認了二十二個同學的名字。心理學家指出:需要是人個性積極性的源泉,是人的行動活動的基本動力。“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語)上述案例,正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利用他們的好奇心、榮譽感,激起他們的識字愿望,誘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認識漢字。由原來“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生在“活”中體驗小學生態語文課堂的魅力。
二、小學生態語文之教師“活”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在新課改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更是學生的朋友、伙伴,所以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1.教師的知識要“活”。鮮活知識,既吸引學生,又能激活其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筆者在二(1)班上《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時候,當講完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后,筆者就給班里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別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嗎?”學生們在課堂里面滔滔不絕,也沒有找出什么辦法來。突然,筆者靈機一動,何不就此也來個“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呢?于是,筆者激情洋溢地用課文的最后一段小結:“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細觀察。那里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那怎么樣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呢?”“細心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做一個細心的小朋友,生活的有心人呢?”“想!”“那我們就嘗試著回到家里面,去尋找吧!我們可以選擇觀察生活,可以選擇請教大人,上網搜索,翻閱書籍……明天呀,我們在語文課堂上一起分享。”第二天,當學生們把搜集到的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一起分享交流的時候,真的是讓筆者驚喜萬分:椰子、睡蓮、芝麻、大豆、鳳仙花……學生們幾乎找到了所有筆者能想到的以及在網上查到的方式。他們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自然也是五花八門。看著他們臉上有了開學的笑容,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感受到親自動手實踐收獲知識所帶給他們自己的幸福。
2.教師的語言要“活”。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老師課堂語言“活”,主要體現在形象性和幽默性。“活”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講究語言藝術,很好地運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1)有聲語言。老師的語言在語文課堂要規范,有科學性,要富有美感,我們要善于修辭,多用寫典故,要有抑揚頓挫,講到悲傷的地方,我們學會用慢速降調,當講到生氣處要用快速升調,講到一般敘述處,我們要學會用中速平調。(2)無聲語言。我們的眼神、表情姿態、手勢、動作等。在語文課堂中,通過我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讓學生們置身于情感氛圍中,不自覺地就會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講“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時,教師加以手臂舒緩起伏動作和遠視的眼神,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中,使之意會到草原的無邊無垠。
3.教師的心理要“活”。(1)要健康:小學語文課堂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承擔著德育滲透的任務,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擁有健康身心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有科學的學生觀,不能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不能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2)要動情:欲感染他人,必先投入感情,沒有情感的語文課就像宴席上沒有酒一樣。當站在講臺時,首先把自我融入到學生中,融入到課堂中,融入情感中。筆者的肢體語言和情感有利于引導學生,易于開展情感教學。課堂上,老師不是木偶人,老師有情、有愛,才能完成情感教育。如,在學習深奧的語文知識時,用流行歌曲把它通俗化。(3)要曉理:老師是非分明,理性地看待社會校園熱點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班里面的每一個學生。
三、小學生態語文之教法“活”
在小學生態語文課堂課改的實踐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使學生“活”起來。不僅學生和教師的觀念要轉變,而且還要把師生二者結合起來。古語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知識,更要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了一些較受學生歡迎的做法,能讓學生主動“活”起來,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的魅力。
1.放“活”學生——鼓勵學生從表揚開始
新課改實施后,教師活了,學生也放活了。在課堂上,學生主體性非常明顯,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起到的是導演的作用。老師有一個通病是“越俎代庖”,將屬于學生思考的部分也幫學生思考了。其實,多信任學生,多肯定學生,多放活學生才是成功之路。每次學生回答問題后,筆者都會贊揚和點評他,贊揚話不是簡單地“好,棒”等客套話,要肯定他好在哪里才是關鍵。在上課時遇到學生回答不到重點,筆者先鼓勵他,然后在點評學生的回答時加以引申。點評學生的回答不僅是簡單地重復學生的語言,而是加以引申,啟發學生向更深處思考。有老師覺得,學生不愛說話,老師陷入一堂言的困惑中,但老師都說了學生的話,學生還有什么可言。遇到學生沉默時,筆者采用煽情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明白我的意圖,從而為他們的回答提供參考。課上一分鐘,課下十年功。要培養我們的學生“愛說話”,功夫在平時。常規教學中,筆者在二(1)班采取了“課前小老師制”,即學生自己到黑板出古詩、典故、成語題,像老師一樣請其他學生回答,然后評講,遇到有爭議的題目時筆者才幫忙解決。實驗證明,二(1)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答題的速度和解題技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課堂上爭先恐后表達個人觀點。
2.放“活”教師——教師充當好“導演”角色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課要克服“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必須當好“導演”,充分發揮學生“演員”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平臺,走進和諧的語文課堂,體驗語文的魅力和趣味,讓學生們多實踐、多思考。筆者在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還特意設計了一情節,帶了一些葫蘆籽給班里的學生們,讓他們帶回家種,布置寫觀察日記,注意觀察,每天寫寫觀察日記。筆者在上《烏鴉喝水》《稱象》這兩篇課文的時候,讓班里的學生們學做聰明的小烏鴉和曹沖,回家后去動手做做實驗。這些實踐作業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平臺,這些動手作業有成功,也許更多的是失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成功與失敗地過程中體會到了小烏鴉、小曹沖的聰明才智,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學語文,動手中學語文的樂趣,體驗語文的魅力和趣味,讓學生們多實踐、多思考。
3.放“活”師生——創始情景,師生共享研究成果
情景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導演”)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演員”)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是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筆者在二(1)班的語文課堂上《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當講到“周總理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這部分,筆者放“活”師生——創始情景,師生共享研究成果,靈機一動地設計了這樣一個語言訓練,想象一下:周總理來到人群中,他會對傣族人民說些什么?指導時我考慮到這個話題有點大,學生想象起來沒有具體的目標指向性,有一定難度,就創設了兩個具體的語言環境。周總理來到一位白發蒼蒼的傣族老爺爺面前,他會怎么做、怎么說?周總理又來到一位正敲著象腳鼓的傣族少年面前,他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以上設計,降低了難度,思維的目標指向性也更加明確了,學生們變得有話可說了。如,周總理會緊緊握住老爺爺的手,笑容滿面地對老爺爺說:“老人家你好呀,祝你身體健康!”“老爺爺,你越活越年輕了。”周總理會輕輕拍著少年的肩膀,笑瞇瞇地說:“小朋友,你今年幾歲了?讀書了嗎?你敲鼓敲得不錯嘛,讓我來敲敲好嗎?”
總之,要讓小學生態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娛學習的場所,努力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喜歡語文老師,喜歡上語文課。在樂中學,就要放“活”學生,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筆者認為,只要抓住“活”字不放,小學生態語文課就會越上越“活”,學生會越學越“活”,教師越教越“活”,教師就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其更主動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小學生態語文課就會真正地豐富起來,充滿無限生機,綻放出學科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姚麗君.綠色課堂,本真回歸——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構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5)
[2]莊美芳.讓學生在“讓學課堂”中快樂成長——以“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6).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