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超
摘? 要: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關注和踐行,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這都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國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發展現狀及其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進而從五個方面提出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發展的路徑,以期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復合型英語人才提供助益。
關鍵詞: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has been widely paid attention to and implemented by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Both of which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English major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iesof English major in talents cultivation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presents the paths at five aspects for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diversif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English major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and compound English-majored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glish major; diversif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一、概述
縱觀我國外語教育發展史,長期以來,僅有外語類、師范類院校及部分綜合性大學設置了英語專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和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我國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國內很多理工類高校紛紛開設了英語專業,以滿足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1]。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有其自身優勢和劣勢,優勢主要為:1. 大多數理工類高校具有跨學科的研究傳統,學生多元化的專業知識為英語專業改革提供了便利條件;2. 理工類高校的學科門類一般與市場需求聯系緊密,其“寬口徑”“厚基礎”的專業設置方式為英語專業培養創新型、復合型英語人才提供了充分保障;3. 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開設時間較短,相對而言,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創新意識也比較強,這有利于深化英語專業改革和建設。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劣勢主要在于:1. 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學科建設起步較晚,缺乏足夠分量的學科帶頭人,學術能力相對薄弱;2. 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往往偏重學生語言技能培養,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3. 理工類高校的硬件設施(如機房、實驗室等)雖然較為完善,科研經費也較為充足,但對語言學、文學、文化及跨文化等學科的建設還不夠重視,這嚴重制約了英語專業發展的空間和前景。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在析清自身人才培養的優勢和劣勢的前提下,需要揚長避短,探索和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培養出兼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國際化發展視野和全球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卓越英語人才。
二、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發展現狀及其人才培養困境
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功,注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創新實踐能力。另外,該《大綱》要求高校英語專業亦要進行相應變革,尤其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需要由之前單一化模式轉變為多元化模式[2]。新時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受到世界廣泛關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這都對理工類高校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賦予了嶄新使命,理工類高校應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輸送具備全球素養的卓越英語人才。然而,遺憾的是,我國不少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發展并無明顯改觀,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諸多困境。盡管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生源挖掘、教學條件與設備規劃、教學環境完善等方面與外語類、師范類及部分綜合性高校存在明顯差異,但它們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如課程設置、目標定位、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與其他院校差別不大,體現不出自身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3]。當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不可小覷,總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
目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傳統固舊,課程設置依然沿襲以英語教材和課本為中心的方式,該課程體系設置單調、傳統,缺欠系統性與科學性考量,極易導致教學理論與實踐環節相脫離。縱使《大綱》明確劃定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其它相關專業知識三個模塊,但不少理工類高校偏重技能類課程,其設置比例偏高,對其它相關專業知識類課程缺乏足夠重視度,比如,課程體系設置并未納入有關自然學科、工程學科、人文學科等課程,這將不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4]。再者,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還過分注重傳授理論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詞匯、語法、專業理論知識及學科知識結構等的講授,輕視對學生思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導致學生在跨文化溝通和交流時困難重重。
(二)培養目標欠缺針對性,教學模式滯后
在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培養目標是首要一環。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不少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教學過分注重語言教學,培養目標缺乏針對性,難以體現全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思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目標,這亦致使教學模式滯后、守舊。部分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模式并未遵循語言習得與教學的自然規法,缺乏對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清晰的針對性和區分度,導致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平平,步入社會后缺乏關鍵競爭力和核心素養;此外,教學模式偏重語言知識和結構的理論傳授,忽略語言溝通和交際的實踐功能,致使學生在語言應用實踐中難以自由、順暢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三)教學終結性考核比重過高,難以激發學生自主性
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構建和實踐離不開融靈活性與全面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多樣化的評價體系。然而,不少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過分依賴基于學習結果的測試,對學生是否真正掌握英語語言溝通和交際的方法與技能缺乏有效評價。教學主要是基于學習成績(特別是期末考試成績)開展評價,對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與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缺乏綜合、全面的過程性考慮和評估。以期末考試成績為重心的終結性考核難以用一種動態發展的眼光來考察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況。這種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難以反映學生英語學習的真實水平和能力,致使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阻礙學生實際應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四)教師綜合教學素養亟需提升
教師的綜合教學素養不僅包括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還包括人文素養和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的熟練掌握和運用等。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教師大都來自其外語系(學院)成立前的公共外語教學部,部分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及人文素養難以勝任英語專業課程教學;此外,不少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教師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投身科研或兼職,對教學缺乏足夠動力和責任,付出明顯不足,這必然會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再者,一些理工類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師在掌握和運用大數據教育技術手段方面能力不足、方法有限,難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全媒體、慕課、微課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手段的教學優勢。
(五)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深入、拓展研究
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英語專業必須要從單一化的人才培養轉向“寬口徑、應用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5]。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既能夠滿足當今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亦是提升英語人才綜合素養與核心能力的有效舉措。然而,一些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在頂層設計方面雖然提出要開展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但這些高校在現實角度并未真正理解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內涵和本質,對基于何種框架培養英語人才等問題認識不清、迷茫不解,單純地迫切、盲從追逐從學科本位向學科交叉的轉變,由英語人才單一化培養向多元化培養的轉型[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過于強調學科的交叉融合,反過來卻致使其喪失自身專業特色和優勢。
三、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路徑
我國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發展現狀及人才培養模式所面臨的困境值得學校相關部門和外語教育工作者們深思。如何全方位探索和研究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發展的路徑已是當務之急。基于此,本文認為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要結合學科專業和辦學特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多方位、持續性地探索和實踐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發展的路徑,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擴展課程體系設置,增設跨學科教育通識類課程
依照《大綱》,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理應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改革方案,拓展和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增設如能源、環境、材料、計算機、化工、機械、商貿、財經等多元化的跨學科教育通識類課程,同時對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必要、恰當的調整,目的是促進英語專業與其它相關專業綜合知識的有效融合學習。此外,鑒于英語本身是一門語言學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語專業無法離開其學科本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還應該兼顧綜合人文素養教育,可以開設《英美文化概況》《跨文化交際》《英美短篇小說賞析》《世界經典電影品賞》《圣經簡論》《英美報刊新聞選讀》《中國文化賞論》等通識類課程促進學生系統、深入學習中西方國家政治經濟與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與內涵,多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真正打造出能夠適應當今世界國際化發展趨勢、滿足多元化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卓越核心競爭力的英語人才。
(二)重新審視和定位培養目標,著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傳統教學多以教授學科知識和培養語言能力為主,而重新審視和定位培養目標則必須著重學生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的綜合、全面培養,確立以這些能力與素質培養為導向的全人教育理念。在課程體系設置中,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可根據學生專業興趣和擇業需求突出專業趨向性,除自身專業學習外,積極引導學生對其它感興趣的學科及專業方向開展深入學習。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不僅須具備夯實的專業基本功,還應當擁有出色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因此,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人才多元化培養還理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思辨教學、跨文化教學和創新實踐教學,把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專業創新實踐及畢業實習等環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創建動態發展的綜合教學評價機制
以期末終結性考試為重心的教學評價方式難以有效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因此,創建一種動態發展的綜合性教學評價機制來監測和衡量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而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于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來說是必然之舉,這要求教師們結合專業實際教學情況和課程體系設置特征,綜合采取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方法與手段,全面監測與考核學生的學習與實踐過程。具體言之,創新和構建動態發展的教學評價機制一須注重學生學習意識、動機及興趣的激發和觸動,二要實時跟蹤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綜合評測學生的語言專業能力、思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三是教學評價標準要做到明確客觀、公正有效,做好這三點有助于學生快速成長為兼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國際化發展視野和全球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多元化、復合型英語人才。
(四)持續加強師資團隊建設,提升教師綜合教學素養
培養和造就一支專業水平強、教學素養高的師資隊伍可謂是探索和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專業水平強、綜合教學素養高的英語師資團隊既要有深厚的英語語言專業知識和背景,又要熟悉其它相關專業的基本學科知識,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歷史、風土人情、自然地理概況等,還要做到教學與科研“全面發展”“講求實效”“別具風格”[4]。因此,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要果斷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斷提升英語專業教師的綜合教學素養,引進高水平的領軍人物或教學精英,打造精品教學團隊,使師資隊伍既有優良的師德師風、高尚的人文修養及卓越的教學科研能力,又要精通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此外,教師的知識儲備與能力構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終生不斷學習和練就的過程,這就要求理工類高校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對英語專業教師進行專業能力和素質培訓,例如,可以通過定期開展研討班或工作坊培訓教師,也可以選派教師赴國內雙一流學科或中科院(社科院)或國外知名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機構)從事研究和學習等,條件優越或經費充足的理工類高校可以對師資培訓加大投入,為快速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素養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條件和經濟保障。
(五)探索和實踐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和實踐新時代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根據學校地域、自身特色及實際情況,堅持求真務實、循序漸進的發展理念,必須要經歷一個有針對性的、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長期過程。令人欣慰的是,國內部分理工類高校,在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過程中,可謂是良好的榜樣,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譬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英語專業在綜合考慮生源情況的基礎上,依托自身地域和優勢專業,探索建立“面向東盟國家的‘雙跨(跨國+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語專業通過深入的課程體系改革,創立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英語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選修課”的培養方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長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開拓創新,探索和實踐了“EGP+ESP(英語專業+工程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改革和創新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材編撰、教學評價機制等來強化學生英語專業與工程學科的知識掌握和能力提升[6];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英語專業立足學校石油能源學科及行業優勢,以服務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為著力點,以“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架構,創設了“英語+石油能源”“英語+國際貿易”“英語+涉外(能源)法律”等“E+”(英語+專業)特色化專業方向,著力培養和打造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等部門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從事外事、翻譯、教育、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人才[7]。以上提及的幾所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以學校自身特色和優勢為基礎創新和實踐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理念及全球經濟一體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對卓越英語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這能夠為其它兄弟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四、結束語
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全球各國的廣泛認可和踐行,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步伐不斷前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持續推進,跨文化溝通和交流活動日趨頻繁,這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培養卓越的國際化、復合型英語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鑒于此,面對專業發展現狀及其人才培養困境,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特色與專業優勢,緊跟國際化和全球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從事國際交流和實踐的機會和平臺,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改革課程體系設置、重新審視和定位培養目標、創建動態發展的綜合教學評價機制、加強高質量師資團隊建設等方面不斷勇于探索和嘗試,構建科學合理、高效實用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總之,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只有與時俱進,多措并舉,適時轉型,全方位、持續性地進行探索和實踐,其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才能邁入新階段。
參考文獻:
[1]王林燕,黃文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1(11):120-122.
[2]袁群.多元化視角下地方高校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2):208-209.
[3]司顯柱,陳娟.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理念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07):38-42,76.
[4]宋林珊.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J].英語廣場,2012(08):99-101.
[5]何其莘,段桐生,黃源深,等.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1):24-28.
[6]吳君,張炎.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的EGP+ESP的特色培養模式探究——以長安大學為例[J].海外英語,2012(10):34-35.
[7]王新博.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1+”培養模式下課程設置的實踐探索——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6(0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