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兆毅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怎樣給小學生呈現一堂精彩高效的數學課,這是每位數學教師必須深入思考探索的課題。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我的體會是:滲透生活,形成素養;合作探究,開放課堂;課內滲透,課外延伸;評價體驗,方法多樣。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融入生活實踐,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逐漸形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養成活學活用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還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隨著數學課標理念的變化,數學在某些領域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所以,數學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學。在新課程理念下,怎樣從小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怎樣給小學生呈現一堂精彩的數學課,就是一門必須探索的課題,下面結合我的課堂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滲透生活,形成素養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現代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讓學生學習生活的數學,學習有用的數學。從學生親身經歷的生活實踐中去發現數學問題,再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之中,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認識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
新課導入: 多媒體出示一幅超市蔬菜品種、價格的平面圖片
師:如果讓你去超市買菜,除過關注蔬菜的新鮮程度外,你還最想了解什么?
生:(可能想了解蔬菜的品種、產地、價格……)
師:不同品種蔬菜的價格怎樣?分別是多少?
生:(可能有些同學會正確讀出來)。
師:生活中我們還在那些地方遇到過這樣的數?你想不想更深入的了解這些數字。
……
通過這樣現實生活問題的導入,一是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樹立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意識;二是可以培養日常生活中對數學的觀察力,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和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開放課堂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標準》還提到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要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課堂已不再是簡單的答疑、解惑、傳授知識,而應當從學生探索和交流開始,組織創設學習情境,從學生自我的探索和交流經驗出發,構建起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思考,逐步發展形成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問題的解決和知識架構的建設。而教師則注重于創設學習情境、科學設置問題、引導思維方向、豁然開朗的點撥和畫龍點睛式總結。
例如:在數字后邊的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數字,要思考他們之間的聯系,能說明每組數中的規律是什么。
3、5、7 、? ? ? ? ? 、? ? ? ? ? 、? ? ? ? ? 。
教師提出解決方案:第一步要求獨立思考,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它存在某種規律的可能性,能想到幾種?第二步要求小組合作探討交流,可互相提出可能性,小組內探討,再對各組的交流成果進行比較,形成共識,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思考解決問題時,只要有獨到的見解,有一定規律,可以適當表揚鼓勵。經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學生可能形成以下幾種答案:
⑴方法一:可填9、11、13;⑵方法二:可填11、17、27;⑶方法三:可填27、181、4879;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可能得到這三種方案,第一組奇數數列是最簡單的,而后兩組相對的就要深入思考,通過小組內的探索,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發現數學規律(第二組數列的規律是前兩個數的和減1等于第三個數、第三組的規律是前兩個數的積減8是第三個數),這樣更具有挑戰性。
在課堂上這樣組織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還培養了學生探究事物規律的數學思維能力,比做大量的課堂練習更有效果,還更有趣味,意義更深遠。
另一個例子,班級活動:“我們班要開展一次文體活動,請大家出謀劃策,組織開展,那么應考慮什么?涉及哪些數學問題?如果開展全校的活動又要考慮什么?”那么學生就會思考:開展一次活動需要解決那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考慮到那些因素?采用什么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怎樣分組合作等等。
這樣一來學生能更好的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獨立思考,統籌安排,學生在分享方案交流合作的同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里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也開拓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課內滲透,課外延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學數學應與生活、應用密切聯系,學習有用的數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在答疑解惑中、在強化訓練中領悟吃透,還需要把數學知識由課本延伸到生活實踐,不斷的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探求知識與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中培養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們在解決課本上的練習題時,有些練習題或圖片給出的數據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數據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如:物品的價格,銀行的利息等,生活中的數據遠遠高于或低于課本數據,不便于學生理解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在教學時提出了這樣的思路:讓學生從生活中調查了解一段時期以來這種數據的變化,進行統計,你能從這樣數據的變化中了解到什么問題?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可以讓父母參與這項調查學習)
這樣的社會調查過程中,學生們可借助他人幫助,或幾人成立小組互相印證,或到當地的超市、市場、政府部門、金融等場所實地調查、或與相關工作人員咨詢,這就要求學生去接觸社會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然后再通過數據的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結論:這些數據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對你有什么啟示?
學生在完成這項學習任務的同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有些結論可能看似與我們的數學知識沒有多大的聯系,但是通過這樣的實踐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數學資源)的能力,培養了向別人請教、交流的能力,培養了主動探索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這樣帶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深入生活開闊思維拓寬眼界的好做法好習慣,將會受益終生。
四、評價體驗,方法多樣
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評價是多樣性的,評價數學知識點是一方面,還應評價數學思維、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既要評價基本知識點的掌握,又要評價學生學習解決數學問題歷程的變化和發展;還要關注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表現的情感與價值,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對不同程度有不同進步的學生應當積極表揚鼓勵,讓他們有學習的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從而激發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總之,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促使學生學懂弄通數學知識,而且要發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認同等。能將數學問題融入生活實踐,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逐漸形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養成活學活用以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