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梅
摘 要:“我相信你們會好好利用“停課不停學”的這段日子不斷學習,用知識縫制鎧甲,不遠的將來,當你們走出社會,在各行各業都將由你們披甲上陣。你們是未來的接班人,希望你們好好學習,投身于祖國的建設,不懼艱辛、勇敢前行!”,這是鐘南山院士2020年3月寫給青少年的回信中的一段話。有人把鐘南山稱為“逆行者”,有媒體評價鐘南山為“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可鐘南山說,他“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是的,這位為人民、為祖國、為自己肩上的責任,這位84歲的老人他贏得“無雙國士”的贊譽,憑借的不是頭銜而是對專業負責,對蒼生負責,對良心負責的精神。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教學策略
眼下,又是一年高考招生季。有人期待,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醫科專業必定會大熱;也有人顧慮,當下年輕一代及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未必會讓孩子選擇這份有苦又累,甚至還有生命危險的職業。
習近平書記強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個時代的青年自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但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是“擔當負責”的新一代,那么教育工作中,必須對青少年重視培養社會責任感,弘揚新時代擔當精神。
一、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重要意義
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等無數革命先烈,他們在槍林彈雨中用生命詮釋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他們身上視死如歸的革命情懷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永垂不朽;錢學森、鄧嫁先等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用個人專業特長同祖國命運緊密相連,關鍵時刻毅然選擇回國,推動中國科學領域的巨大進步,他們是時代的楷模,人民的榜樣;聞令而動,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逆行出征,血肉之驅筑起抗疫堤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對洪水兇猛,涌現出一批批年輕的新時代英雄。,他們用勇于擔當的時代精神報答祖國。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事不避難、義不容辭的決心和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行動支撐我們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勇毅前行。新時代需要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二、如何加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一)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心靈
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是引路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進學校、進課堂,教師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以德育人的獨特而強大的功能,竭力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對新時代國家公民,任何一個人在擁有國家賦予的各項權利的同時,也都對國家負有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義務,其中愛國是最基本的義務,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更要積極培養各族學生公民意識,增強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教育學生傳承中華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擁護者和踐行者。
一是注重教育的原則性。教育性、科學性、趣味性,堅持寓教于樂原則;實踐和創造性相結合原則。讓學生在參與互動中動腦筋,多動口、勤動手、注重國語口語練習,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堅持自主自愿與積極引導的原則。在尊重學生自我選擇和自主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給與鼓勵和引導,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討論,積極參與的良好環境;用現代文化引領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的原則。不斷要教育引導學生摒棄陋習,崇尚現代文明,還要不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經典紅歌、京劇、戲曲、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小調等,感受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二是嚴格指導學生學習。指導老師切實做好學生興趣培養,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從無到有,逐步發展。本著學中有樂、樂中求學、學有特長的思想。指導老師要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做好重點培養。還要結合學生實際,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通過興趣小組活動,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從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二)用黨史國史教育增強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學校教育必須上的一堂課。少年強則國強,廣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我們必須引導廣大青少年認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新中國發展史、從中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引導他們對黨史國史的思考中汲取智慧養分,從而深刻和領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增強對黨的熱愛,不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培養愛國情操,增強愛國情懷。用黨史、國史教育引領學生繼承中國共產黨、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積累起來的巨大理論積累,用實際行動把革命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在少數民族地區,在弘揚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必須強化民族團結教育,引導青少年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民族團結,不斷增強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旗幟鮮明地反對國家分裂圖謀、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將愛國主義情感深入內心、踐于行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堅決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
(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責任擔當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時代價值觀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有、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著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廣大青少年,就是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 必須學生要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青少年必須擔當起歷史重任。
學校按照學情不斷創新教育方法。首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愛國情、報國情融入教育活動中。其次,做到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結合實際,因材施教,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自覺地接受教育學習;積極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專業理論知識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教材、課本等,積極挖掘教材中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內涵,增強教育的時效性。
心懷憂慮、敢于擔當、甘于奉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品質,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項重要內容。“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只有在危機面前挺身而出,在挑戰面前知難而進,才能錘煉出風雨擊不垮、重擔壓不彎的戰斗意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更需要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中職生的責任教育[J]. 管化積.? 現代教育. 2015(01)
[2] 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策略分析[J]. 蔡守云.? 職業.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