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環境問題,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在農村地區,目前的水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從而對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為改善農村生態水環境,需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提出清潔高效的措施來改善農村的生態水環境。
關鍵詞:生態水環境;治理對策
一、農村生態水環境現狀
目前的農村的生態水環境不容樂觀,根據對農村的考察,可以發現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水平大部分依賴傳統的種植、養殖農業,農村的水環境目前面臨著生活污染、農業污染、農業養殖污染的問題。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等化學物質,導致很多農田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無法被降解的化學物質隨著雨水流入溝渠,匯入小河、井水、湖泊,導致部分農村的水環境遭到了破壞,而部分飲用水源被污染更危及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及居民身體健康。有的農村地區即使規定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但是也存在著執行力度不到位、監管不足的問題。
二、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必要性
目前的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令人擔憂,但是污染治理仍是重中之重,水環境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生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通過對目前農村的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分析,能幫助農村居民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農村水環境的污染治理中,需要結合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農村水污染的問題,還可以進一步推進農村的生態化構建,進而推動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總的來說,在農村地區進行水環境污染治理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規范農業生產以及環境污染治理等措施,可以逐步地改善農村水環境,滿足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必然需求。
三、農村水環境治理的措施
3.1 生活污染處理
首先,農村的生活污水需要集中處理,通過建立污水管道、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可以避免污水的自然滲透和直排,從而降低對水環境的影響。具體來說,可以改善和規范農村的傳統廁所,對廢水進行化糞處理和殺菌處理,再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其次,可以根據地域環境來建設微生物、土壤、水生植物等組成的人工生態濕地系統,通過土壤滲濾、微生物代謝、植物吸收等生物技術對污水進行治理。最后,對于農村的生活垃圾需要禁止就地填埋,引導和規范垃圾分類、回收、清運等工作,對于無法利用的垃圾可以通過集中區域建立垃圾發電廠等設施進行焚燒處理,防止生活垃圾的滲液污染地下水源,從而改善農村水環境。
3.2 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消耗了大量水資源,需要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引導農業走向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首先,農村地區可以發展綠色農業,進行特色品牌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其次,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來減少農業的用水用肥,同時提高農村居民對水資源及節約用水的重視程度,有助于減少用水量改善農村水環境污染。最后,農村的產業發展應該以生態發展為核心,大力宣傳生態發展的理念,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廣少水少肥的農業作物,推廣新型的農業施肥方式,減少農村水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同發展。
3.3 推廣污水處理技術
污水處理對于農村水環境污染是十分重要的治理措施,當前農村需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污水處理技術,通過科技人員來研發高效、低成本的處理技術,應用到廣大農村地區。目前的污水處理方法主要是先去除固體的浮物,再使用化學或生物的方法進行微粒子和有機物的降解以達到污水的排放標準。在農村地區,可以幫助居民安裝一些小型和可移動的污水處理設備,幫助居民進行生活污水處理,減少污水排放。目前的新型污水處理技術不僅能對污水進行處理,還能為農業生產提供一些水源,從而實現循環利用。在農村地區需要積極開展污水處理宣傳工作,因地制宜,結合居民的實際情況進行污水處理技術科普,通過相關部門來引導農村居民參與,才能更有效地普及和推廣污水處理技術,改善農村生態水環境。
3.4 加強制度建設
農村生態水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需要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法律法規,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局下,絕不能把城市的污染轉接到農村,不能以農村環境為代價發展城市經濟。相關部門可以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制定合乎農村居民利益的一些獎懲政策,鼓勵居民參與到污染治理過程中來,通過監管和制度規定來約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另外,可以加大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提升農村信息化程度,加強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傳遞市場需求,引導農戶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生產。總的來說,農村的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因此對于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和法規需要不斷調整,對農村區域的發展可以提出優惠政策和治理污染的獎懲規則,幫助構建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3.5 加強環保宣傳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限制,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強。在推進農村生態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工作中,農村居民由于對污染治理的不了解,常常會消極應對、敷衍和逃避。只有提升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治理污染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推進污染治理工作、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環境保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通過村干部挨家挨戶宣傳,通過選取一些試點農戶,開展污染治理模范帶頭行動,為其他農戶樹立模范榜樣。同時普及科技知識,宣傳和倡導綠色生產,把生態環境治理的觀念貫徹人心,把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普及給廣大農戶,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傳統的農業生產意識。在宣傳環保觀念的同時,加強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宣傳,向廣大農戶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引導,倡導綠水青山才是發展的根本,通過加強環保宣傳才為農村的生態化建設打下一個良好的文化基礎,有助于后期污染治理工作的展開。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地區生態水環境污染現狀令人擔憂,而實際治理的難度仍然較大,需要相關部門、科技人員、農村居民的共同合作和配合,通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完善法律法規、增加財政投入、加強環保宣傳等工作,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最終建成潔凈、文明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 龐雨欣.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與治理方法的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7(23):168.
[2] 杜吳佳,鄧旭暉,鄒洪濤.城郊型新農村建設規劃探討——以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劉各莊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7):453-456.
作者簡介:郭高飛(1984-08-),男,漢族,籍貫:湖北天門市,學歷:碩士,單位:廣州市公用事業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城鄉環境分院,職稱:注冊環保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環境治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