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義務教育是青少年培養的重點,教育者持有什么樣的教育培養目的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的日后發展。在教育改革中,國家將素質教育確定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遠方針。經過幾十年素質教育的實踐和發展,我國的素質教育取得了可喜可見的成果。但是新形勢下一些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依然重視不到位,因此筆者基于現實原因,重申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出相應實際的培養建議。
關鍵詞:小學;義務教育;全面發展;建議
在教育學概念中,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是有嚴格區別的。教育目的深層次上講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的要求總和。教育方針則是在制定科學實際的教育目的之下具體的教育指導原則。所以教育方針從屬于教育目的。素質教育就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倡導的培養理念和教育目的。這是基于我國國家性質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教育目的具有層次結構。大致分為三種:國家培養目標、學校培養目標、教師教學目標。素質教育培養理念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身體、心理、體力、智力的和諧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素質教育之下小學階段的教育目的
(1)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儲備
這個宏觀總體目標屬國家層次的教育目標和培養性質。教育的性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戰略和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的性質當然是社會主義性質,教育的培養目的當然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社會主義事業當下的目標當然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目的必須從屬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因此,我們祖國的花朵,必然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創造者。這種根本性的目的始終不會變,無論是何時何地,這樣的教育方向性問題,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把握。
(2)培養目標是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個體
我們從事的小學義務教育,是教育階段的基礎奠基時期,從個體發展階段,小學義務教育是個體發展的初級階段。基于教育心理學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這一時期個體發展必須實現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在這一階段的教育培養目的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全面拓展。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文武雙修的人、知行合一的人,才有利于個體以后的長遠發展,才有利于國家人才培養、才有利于社會進步發展。
二、全面發展教育目的重新認識和重要性
(1)小學義務教育全面發展不是“蜻蜓滴水”式表演作秀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到的全面發展的五大核心發展。我們一再強調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堅持全面發展。德育包含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要求我們教育的過程要有意和無意識地都要貫徹這種理念。這種培養不僅僅是小學課程思想品德一門功課那么簡單。它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過程給學生引導和貫穿的。涉及到每個教育工作者、涉及到每一科教學活動、涉及到各科教材的方方面面。智育顧名思義就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一點是我們小學義務教育最主要的日常內容,但是智育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那么簡單,更多的更重要的培養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探究、如何創新、準確的說就是教師停留在使學生知其然的初級階段,而沒有把主動學習意識、探究意識、合作意識等方法性的理念貫穿于智育過程。這導致日后學生的學習能力后勁不足。體育主要是發展學生個體的身體機能,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健康的生命觀念、健康理念、運動理念的過程。美育著重培養學生個體健康的審美觀,培養他們發現美、鑒賞美、追求美認知能力。勞動教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勞動過程中所體現的價值,為以后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做鋪墊。進而形成勞動光榮,為以后人生規劃、走向作啟蒙教育。
(2)小學義務教育全面發展必須統籌兼顧
小學生處于青少年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充滿著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而且這一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拓展性。可以說是開發個體能力的絕佳階段。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真正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到實處,必須科學合理的規劃制定教學課程、必須摒棄錯誤短視的功利教學行為。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個別學校在踐行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過程顯得粗制濫造、粗暴功利。他們忽視了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學內容單一枯燥。一些教師在設定教學三維目標中也存在簡單膚淺的問題。教學培養目標主要是滿足應試教育的需求。教學方法陳舊化、黑板化,沒有與時俱進更新創新教學教法,探索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型教法。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中,忽視德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或者說一部分教育者對學生這幾個培養方面淺嘗輒止,沒有系統科學的培養目標和計劃。
三、小學生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培養建議
(1)一切落到實處,切實轉變教育思維和培養理念。樹立長遠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質量觀念。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講理念切切實實落實到行動和教學實踐中,在教育質量上,摒棄傳統的應試分數論,注重對學生“無形”能力的培養和考察。
(2)德育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并滲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德育教育是學生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必須給與重視。一個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前提是品德純正,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個體。假使我們忽視小學教育的德育教育,無論對社會發展、國民素質提高、還是個體長遠發展,這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短視行為。
(3)著重將“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習能力包含著自主學習探索能力、包含著創新意識。相比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寧愿要10個具有主動學習的優生,也不需要100個盲目功利模式堆砌出來的高分低能者。我們小學義務階段,承擔著為國家進行人才培養的奠基角色,現在的素質教育,格外需要培養出動手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優秀的人才。這是基于國家人才需要和個體長遠發展的選擇和需要。極個別學校竟然提前開設高年級課程,這種揠苗助長、違背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特征的錯誤認知真的非常荒謬。
作者簡介:
王海魚,1978年6月出生,山西省忻州繁峙人,中學二級教師,長期從事義務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