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涵 王珽
摘 要:人類第一次意識到人工智能的概念,還是來源于二戰時期,英國了不起的數學家圖靈的創意。這個近乎“神”一般的男人憑借一己之力破解了德國的恩尼格碼,使得盟軍提前兩年獲得了勝利,而他設計用來破解德軍密碼的機器“圖靈機”,就是我們現代電腦的鼻祖,現在人類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項,便是“圖靈獎”,但是圖靈對人類的貢獻遠遠不止一臺開創了新紀元的電腦機器,還有他對這種機器超前的設想,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科學上有著嚴格的定義,分別是弱人工只能階段和強人工智能階段,如今世界各國都在拼命的發展這項科技,中國甚至把人工智能列入到國家發展規劃中。但是迄今為止人類依然處于人工智能的起步階段,甚至遠遠算不上弱人工智能,引用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一句名言,“現在的人工智能,前面有多少智能,后面就有多少人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說過,現代的人工智能就是大數據和統計學。
關鍵詞:發展的瓶頸;利弊關系;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是相對于人,相對于自然法則來說的。大家知道,大自然中,有智慧的,通常是僅僅指人類。人太孤單,也太累了。于是,想開發一種智慧,來替人類工作,來陪伴人類。它就是人工智能。什么時候,它能和人幾無區別,就是一個人類,只是屬于人類創造。這只是一個終極目標。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
一、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
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區別就在于,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人類是地球自然創造人并進化成人。所以,假設這個世界是唯物可知論的,那么人工智能將來是一定會取代人類作為人類文明的延續的。地球生態對于人類進化的影響因素在一定條件和環境下是有限的,也可以說人類是由于地球環境不斷進化成人,人的復雜程度一定也是有限的,當我們通過望遠鏡和顯微鏡看到了更加復雜的世界時,更進一步的進化就不是地球生態能完成的了,這需要我們自己努力。我想這是可以預見的,當人工智能擁有了自我學習和自我進化能力后,超過人類是一定的事情。
雖然人創造了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不是人類的工具,更不是人類的敵人,他就是人類本身,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表現,從碳基到硅基,從自然進化到自我進化,從順從環境到改造環境。這才是人類文明的未來,不然受限于大腦的容量,壽命的長短,人類文明就走到末路了
二、發展人工智能的利弊關系
目前人工智能在一些行業領域內已經為人類創造出了很多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人工智能可以在一些行業代替人類做一些人類不想做、甚至不能做的工作,在一些行業甚至比人類的工作效率更高,而且本身AI犯錯誤的概率比人低,并且能夠持續工作,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帶來了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未來的人工智能會代替人類做飯,幫助人類進行學習,甚至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起到一個保姆的作用,實時監護人類的健康,生病了直接給人來治療,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工智能延長了人類的壽命,讓人類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但人工智能發展的弊端顯現了生活速度的下降,人生活節奏的慢,突出體現了人的懶惰。
科技的發展永遠是一把雙刃劍,這是一直以來很長時間的問題。所以,也有很多人會認為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是我們人類滅頂的災難。甚至人工智能會代替人類。最近,許多科幻電影都在給我們傳遞一種人工智能會代替人類成為世界的新霸主,人類會成為人工智能的奴隸這樣的一種思想我們關于人工智能之間的事情,并且有了自己的思維想殺死人類,他們來統治世界。人工智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我們對人工智能應加以好的利用,同時要避免帶來的弊端,人工智能與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才能長遠的發展。
三、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
1.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結合,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方便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讓核心計算機通過程序計算模擬人的意識、通過自身的程序思維來處理信息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能夠做出和人類行為相似的智能機器,這個領域還包括智能機器人、語音和語言識別、條形和圖形識別、自然語言本能處理和專家系統等。總體而言,它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而服務的。
2.自主學習成為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
其實,讓人工智能“大腦”變智能是三個分階段進行的學習過程,第一階段是簡單機器學習,第二階段是深度思考學習,第三階段是自主思考學習。而目前人工智能一直在最初始的階段停留。
3.人工智能將對勞動力產生沖擊,影響就業
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人工智能替代了人類,這樣高效率低成本的競爭者不得不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壓力,但事實上來說,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正面影響超過負面沖擊,簡易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之后,隨之的是大量勞動力的釋放,人類將會掌握更高技術的能力而不是低級簡單操作的能力,人才也會越來越多。
四、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
人類智能的核心和周邊:我認為人類的智能可以分為核心和周邊,核心是人類的意識,周邊包括人類的眼,耳,鼻,舌,身。總體來看是佛教的六識。即人的六種感官體驗:心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就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概況來說,只是著力發展了其中的三識:意識,聽覺,視覺。也就是目前的AI對于真正的仿人智能來說還缺乏三個維度。
可是,人工智能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也可以稱之為瓶頸,將其總結為以下四點: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通才。這些瓶頸問題主要包括:數據瓶頸、泛化瓶頸、能耗瓶頸、語義鴻溝瓶頸、可靠性瓶頸等。
目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瓶頸并非技術瓶頸,而是產品升級瓶頸。一波科技趨勢從興起到沒落,通常會依次經歷三個階段:技術>產品、產品>技術、運營>產品。移動互聯網已經走到了第三階段,而人工智能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升級的階段。怎樣用人類的智慧去創造改變世界的人工智能產品才是我們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志良.機器智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2]吳軍.智能時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3]皮埃羅·斯加魯菲.智能的本質[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4]托馬斯·瑞德.機器崛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鄭涵(2000-),女,山東日照人,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在讀專科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王珽(1992-),女,甘肅蘭州人,碩士,工作于煙臺南山學院,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