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飛
【摘要】?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英語教師應該考慮也必須解決好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學習和實踐體會,談談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培養閱讀技能。
【關鍵詞】? 任務型 閱讀技能 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5-158-02
一、任務型閱讀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
“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在運用中學(learning by using),而且為了運用而學(learning for using),它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去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即做各種事情)。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二、任務型閱讀教學的步驟和設計
《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旨在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在英語教學課堂中經常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接近的語境,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和讀寫相結合的操作模式,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語感來自于英語語言實踐,又指導語言實踐。劉兆義先生認為“理解是一種接受性的技巧,而說和寫是創造性技巧。我們能理解的遠遠多于我們能表達的。”學生的說寫表達和拓展性的運用,筆者認為 是建立在對學習材料充分理解以及聽說讀寫比較熟練的基礎上。
在任務型教學的三個階段中,學生始終在完成任務,他們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各種任務中,不斷地交流,不斷地吸取適知識,不斷地獲得結論;而最終他們所獲得,不權權是現成的語言知識點而是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任務型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活動
筆者根據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并在執教的初一級進行了課堂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任務:Reading text from Unit 2, Module 10 of Junior Book I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授課方式:任務型教學法——閱讀教學,結合多媒體教學
設置意念:培養和發展閱讀技能,能了解和獲取信息并進行及時處理促進口語表達能力,增強語感,提高說的準確性和連貫性,從而在篇章中學習到真正的語言知識,實現任務型教學法所達到的目的。
閱讀教學是本課的主要環節。
首先,針對性的聽力是為輸入文章而服務的,學生對文章的總體輪廓進行初步的接觸。
精讀能幫助學生對感受知材料的深入理解,是吸收信息的表現,通過理解大意,學生的腦城面逐步形成文章的畫輪——“形散神聚”;文章的結構同時也清晰地表現出來。
通過層層并進和深化段落大意,從而解決問題,即可達到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的目標。在細致的閱讀中,也可進一步完成語法教學。
四、任務型閱讀教學技能的拓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先生教書的法子應該是學生讀書的法子。”“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先生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方面也就能夠樂學了。”初三上學期是以授新課為主,復習課伴隨其中,其實是邊學邊練,邊練邊掌握要點。如何高效的完成教學內容呢?體現在學生對語言點的掌握程度,即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意味著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不能面面俱到,泛濫傳授,而是必須圍繞主題,狠抓重點,精心處理文章中的教學語言點,讓學生在課堂中容易掌握,也能區分語法要點的概要,在練中學,學中練,真正在初三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復習整個初中的語法和詞匯。
筆者就初三FLTARP上冊Module10 Australia教學課堂設計為例,談談自己如何處理英語課文中的教學語言點。Module 10的主題和旅游相關,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定語從句的用法,更準確描述某一地方的風土人情,從而更好地與他人交流。
導入的過程中適當引進語言點。在導入的環節,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而且較為關注老師的語言及授新。筆者認為可直觀引入新的語法點,即I have some photos that I took in Australia last year.此句子包括兩部分:主句+定語從句,直接介紹定語從句的結構:先行詞+引導詞+定語從句。當學生第一印象感知新的語法后,未必可以掌握,但為了整節課的安排,沒必要馬上設計練的步驟,讓他們在下面的對話中更容易掌握。
U2的課文通過書信的形式描述了澳大利亞的景色,由于內容新鮮有趣,學生容易產生興趣。為了能讓學生掌握較難得詞匯,筆者在U2的授新環節中增設了一段旅游視頻,學生帶著places of interest,people, animals, sports這些任務聚精會神地觀看,而且帶著部分疑惑和難點,看完了澳大利亞的介紹后,有些點只能用中文表達出來,如土著人和土著人的文化。在后面的閱讀環節,學生便能很快找出他們的英文表達Aborigines 和 the centre of Aboriginal culture.
在介紹澳大利亞著名景點悉尼歌劇院的時候,筆者引入了Its like a sailing boat with water on three sides, 讓學生自己看著圖片直接形容,引導他們講出“三面環水的大帆船”。同時介紹大堡礁的時候引入lie off the northeast coast of Australia位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筆者解釋lie off 與lie in、lie on 和 lie to的區別,lie off 是“在離......的海上”的意思。
U2活動5中,筆者就練習題2和3中的be made of 和be made from設計了句子翻譯訓練,讓學生通俗易懂。
五、閱讀中設置循序漸進,讓學生體驗閱讀與生活的聯系,構建課堂內外的聯系,實現讀寫整合
如果能把閱讀與寫作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對寫作感興趣,并且會尋找生活中的寫作動因。筆者選擇生活中與話題相關的信息,把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要讓學生認識閱讀的價值,發現閱讀的作用,正確認識閱讀,就需要把課堂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其所讀內容的載體與應用。”(王篤勤,2012.2)
在初三上冊M12 Save our world的內容對筆者創設語言學習環境很有利,本模塊以綠色環保為話題,以學生的口吻談論環保知識,內容積極,而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環境保護與每個人的生活和健康都有緊密聯系。筆者借此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How to be green這篇課文的結構非常清晰,文章開頭的問題會吸引這一話題的關注。接下來包括三部分:Reduce, Reuse 和? Recycle.筆者給學生創設新的語境,進行適當的拓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細節閱讀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建立閱讀的框架,借助思維導圖理解文章的三部分(Reduce, Reuse 和 Recycle)。掌握環保的信息點和3Rs的具體做法,為下一步的寫作作好充分的準備。理解文章后,筆者讓學生通過口頭復述文章加深對3Rs的認識,從而掌握基本句型:throw away, tons of, be good for, be harmful to, divide…into…, pay attention to, change…into…, so much+不可數名詞, Its no use doing sth, What…do with…?If possible…
六、結論
對語法的理解比較清晰,文中的語言點也掌握得較好,主要體現在課后的練習作業中,筆者會在后期的教學中繼續改進教學方法,靈活變換相關的練習訓練,讓學生在課堂的45分鐘里提高學習質量。
教學過程是非常嚴謹的。“對話、課文、語言教學等和某節課的整體教學方法絕非固定不變的方程式,而應該是多元的和多層次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技巧的集合。”(劉兆義,2009:43)
[ 參? 考? 文? 獻 ]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魯子問.《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年.
[3]劉兆義.《綠色教與學》. 未來出版社, 2009.6.
[4]王篤勤. 《閱讀教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