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賢
摘 要:旅游工藝品是旅游六要素中“購”的主要內容,貴州某地區作為民族地區,挖掘開發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對其進行研究,期望對其他地區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與利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 旅游? 工藝品? 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0(a)--02
1 地區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的開發利用情況
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是旅游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與歷史的縮影,是旅游地民族風情的體現,是旅游地獨有的特色商品。近年來,該地區逐步認識到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的重要性,在普查摸底、保護傳承、開發利用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開展普查摸清了家底
以民族歷史為縱深,以民族民間為重點,組織力量進行全面調研普查,按照旅游工藝品標準,排查認定:該地區民族民間特色工藝品涉及手工紡織、臘染、刺繡、銀器、陶器、竹雕、根雕、玉石雕刻、農民畫、剪紙10余個門類、100多個品種,具有種類豐富、品種多樣、特色鮮明的特點。
1.2 實施保護保證了傳承
該地區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絕大多數是被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技藝獨特。近年來,通過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建設等專項資金扶持,已掛牌設立省級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78家,授予第一批39人為民族服飾和民間工藝品“工匠大師”榮譽稱號,基本保證了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制作后繼有人。
1.3 組織展銷擴大了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注重加強宣傳推介工作,努力擴大旅游工藝品影響力。一是精心謀劃、組織參與深圳文博會、西部非遺博覽會、國際文化交流等活動,通過現場展演、產品展銷,提高知名度;二是自2006年以來,連年不斷、持續推選旅游商品參加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活動,通過參賽評選,借助獲獎產品提升影響力;三是充分利用民族團結周、文化遺產日等節會,開展民族民間工藝品宣傳、展示、展銷等活動,擴大知曉率。
2 該地區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些年,該地區在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與利用上,雖然持續不斷地做了大量工作,并且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與其他地區相比,所做工作屬于基礎性工作,發展也僅處于起步階段。以下幾個突出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2.1 統籌指導滯后
統籌指導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專項規劃滯后。目前,該地區各級政府還未編制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產業發展規劃,也未出臺推進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與利用的專門文件,開發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沒有目標、沒有政策、沒有重點、沒有措施。二是主管部門不明確。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的保護傳承、宣傳推介、開發利用、生產經營涉及工信、民宗、文旅、文產、市場監管等部門,但由于未明確主管主抓部門,導致步驟不統一的現象。三是服務指導偏少。除少數特色突出、效益較好的企業、合作社或家庭作坊得到關心扶持之外,其他的服務指導明顯不足。
2.2 扶持力度較弱
通過調研發現,該地區對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的開發生產,普遍缺乏實質性的資金扶持,投入不足、資金短缺是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一是沒有專項投入。該地區市縣兩級民族民間工藝品專項資金都沒有單列,額度極為有限。二是上級資金扶持有限。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該地區開發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資金投入主要依靠爭取省級專項投入扶持。三是貸款靠搭“順風車”。由于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生產多處于起步階段,導致招商引資難、融資投入難,解決資金短缺的途徑目前主要依靠搭乘國家民貿民品貸款貼息政策的“順風車”。
2.3 基礎研究缺失
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要走向市場、贏得市場,除了其具有鮮明的文化性、獨特性、民族性之外,還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借助現代科技,在創意、設計、包裝等方面推陳出新,滿足現代人的消費需求。一是無基礎研究意識。目前大多數人僅有對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重要性的單一認識,而未加強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基礎研究的意識。二是無基礎研究人才。該地區旅游工藝品從業人員多是“子承父業”“女傳母藝”,多數從業人員技術技藝較好,但文化水平低,在創意設計、工藝改進、產品包裝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無基礎研究條件。以該地區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為例,該院纖維藝術創新平臺僅有69平方米的教室和原廁所改建的12平方米染房各一間,很難滿足相關專業班級教學、科研及作品展示等要求,硬件設施在省內同類高校中最差。
2.4 宣傳、營銷滯后
一是宣傳不到位。近年來,雖然該地區已有多名傳統手工藝人和多件作品,在全國、全省、地區旅游商品大賽中獲獎,但因持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營銷手段,使得很多知名藝人及其獲獎作品仍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知名度局限在業內、知曉率局限在本地區,社會、游客知之甚少。二是營銷力度弱。目前,該地區既沒有建成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商貿一條街,也沒有一家產品體系完備的旅游紀念品生產企業或經銷商,景區、街區,景點、攤點。
2.5 監管標準不明
一方面,品牌管理缺位。該地區雖已明確:“該地區民族文化及其衍生產品,均應以固定為品牌統領”,但目前這個品牌尚無明確的具體管理部門,沒有logo標識,沒有統一字體標準,反而影響了該地區民族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打造與發展。另一方面,產品標準缺乏。行業內沒有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同一類別的優劣產品市場識別度較低,造成旅游工藝品市場胡亂標價、漫天要價,或有價無市、無人問津等現象。
3 該地區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
隨著交通條件的根本改善,該地區旅游業發展迎來了大好機遇,“旅游熱”必將大幅升溫。乘勢而上,抓好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與利用工作,豐富旅游業態,對該地區鞏固脫貧成果、實施鄉村振興、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
3.1 強化領導,高位推進
一是成立專班。該地區各級黨委、政府要盡快把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與利用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建立領導機構,出臺扶持政策,明確牽頭單位,細化部門責任,認真抓好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統籌協調,高位、系統地推進旅游工藝品開發利用各項工作。二是規劃引領。盡早組織編制《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思路、工作目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做到有目標、有重點、有抓手和項目化、清單化推進,改變縣(市)、部門、企業(個體)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的“自發”狀態。三是培育龍頭。探索組建市級旅游工藝品發展總公司或聯盟,支持和鼓勵本地區各門類知名旅游工藝品產銷企業橫向聯合和縱向拓展,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層次招商引資和對口幫扶等機遇,有針對性地引進個性化龍頭企業研發生產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
3.2 突出重點,加大投入
一是明確重點。落實重點幫扶企業,傾斜扶持,邀請外文化名人、工藝大師組建研發團隊,植根該地區民族民間文化沃土,發掘民族民間文化元素,傳承傳統技藝,利用現代科技,打造獨具民族民間文化內涵、民族地域特色濃厚、兼具時尚元素、能夠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工藝品,實現重點企業和知名品牌“專業化、集約化、品牌化、規?;?、市場化”發展。二是打造示范。依托當地民族民間優勢傳統工藝技藝,有計劃地培育一批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開發與利用示范村寨,幫助農村貧困群眾和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創業、穩定就業。三是落實政策。要認真落實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要求,將文化產業發展基金足額預算到位,在項目補助、貸款貼息、門面租金減免等方面,加大對符合條件的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企業的扶持力度。
3.3 培養人才,夯實基礎
一是把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人才培養納入各級政府人才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建立健全人才評選、認定等制度,定期開展工藝大師評選命名工作,積極申請認證一批國家級、省級工藝大師,并扶持和鼓勵這些工藝大師創業創新,或依托自身企業(作坊)、工作室、傳習所等帶徒授業、傳承技藝。二是圍繞生產、營銷、創意設計等能力的提升,整合農業、文旅、人社、科技、扶貧、工會、婦聯等培訓資金,突出培訓重點,提高培訓實效,鞏固擴大從業人員隊伍。三是依托高校、中等職業院校的相關專業、師資、場地等條件,擴大招生規模,開展技藝培訓,承擔課題研究,舉辦文創比賽,提高教學科研成效。
3.4 加強營銷,拓展市場
一是加大宣傳造勢。組織編纂《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精美畫冊或攝制專題宣傳片,通過微電影、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平臺,多媒體、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強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及其工藝大師、領軍人物的宣傳推廣。二是打造展銷街區(店)。探索統一配送、統一價格和分銷結算等營銷模式,在各知名景區景點、四星級以上酒店、高鐵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游客集散地,設置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營銷中心。三是開拓外部市場。支持鼓勵各類旅游工藝品企業依托電商平臺、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形式,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順應大眾消費需求;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參加國內文化產業(產品)展銷推介會,加強與省內外重點及熱點旅游景區景點的聯系與合作,提高該地區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知名度。
3.5 培育品牌,擴大影響
一是借鑒“普洱”“鐵觀音”等公用品牌做法,盡快設計文化系列產品公用品牌標識并申請注冊,著力規范包括旅游工藝品在內的各類文化產品品牌管理。二是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盡快制定民族民間旅游工藝品生產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建立健全標準化質量認證、價值評級和發布等體系,以條形碼、二維碼為產品標識,完善產品從原料到成品的可追溯機制,加強生產經營主體的信用管理。三是大力支持非遺協會、文產協會等行業協會發揮組織引導和橋梁紐帶作用,完善協會會規,健全行業標準,推行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制度,有力推進民族民間特色旅游工藝品知名品牌、大師品牌、企業品牌、地域品牌等建設。
參考文獻
熊智,吳庭金.湘西旅游工藝品市場調查報告[J].教育現代化,2019(04).
程靜.論云南少數民族工藝品的市場定位[J].中國證券期貨,2012(04).
張健.豫北地區傳統民間手工藝品傳承發展與產業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