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芳?周海峰
摘 要:發展鄉村教育,阻隔貧困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鄉村教育的靈魂是鄉村教師。鄉村教師的職業境遇直接決定了鄉村教師能否“留得住、教得好”,勢必影響鄉村教育的教學質量。基于ERG理論視角,文章為改善鄉村教師職業境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一些建議措施。
關鍵詞:鄉村教師;職業境遇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8年度吉安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類課題“欠發達區鄉村教師職業境遇調查及改善研究——基于ERG理論視角”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前言
發展鄉村教育,阻隔貧困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鄉村教育的靈魂是鄉村教師。2015年6月,國家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43號),此即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由于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原因,鄉村教師,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教師能否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理論基礎
境遇即境況和遭遇,是指所在的處境。職業境遇是指鄉村教師對所在職業處境的一種感受,對所從事職業的價值、意義的一種內心體驗,也是一種認知過程和心理狀態。美國耶魯大學的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于1969年提出一種新人本主義需要理論,認為人們共存在三種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關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長發展( Growth)的需要(即ERG理論)。鄉村教師的職業境遇,從ERG理論的三個需求來說,即在生存方面,如鄉村教師的工資水平能否滿足教師的生存生活需求;在相互關系方面,如鄉村教師的職業地位和社會地位是否得到認同;在成長發展需求方面,如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是否受限,能否得到晉升等。基于ERG理論,鄉村教師三方面需求滿足程度,就決定了鄉村教師是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基于ERG理論,分析選擇鄉村教師職業境遇改善路徑,有利于本土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方案設計與政策制定,解決本土鄉村教師結構性失衡與留住難的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基于實際調查研究和ERG理論視角,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鄉村教師職業境遇。
三、激勵措施
(一)顯著增加教師收入,提高教師待遇
提高經濟收入、提高教師待遇是改善教師職業境遇的第一要素,是穩定教師隊伍的“壓艙石”,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待遇。政府部分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專門研究保障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工資待遇問題,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增加教師收入,大幅增加鄉村教育專項財政經費收入,實施鄉村教師收入倍增計劃。通過制度改革,強化省級財政對基礎教育經費的統籌,加快實施“以省為主”的鄉村教師績效工資保障機制,并由中央財政加大對不發達薄弱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修改教師績效方案,在逐年提高教師工資水平的基礎上,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績效工資總量,按教師人均增加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方式撥付到校,提升學校自主辦學的空間,確保最優秀的、貢獻最大的教師拿到最高的獎勵性績效工資,加大學校層面績效分配的自主權。提高鄉村教師的經濟收入,滿足鄉村教師的生存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才能給他們留下來堅持教育事業吃下定心丸。關心解決鄉村教師生活實際困難,不斷提升鄉村教師周轉房的覆蓋面與建設標準,因地制宜,在中心城鎮建設高標準鄉村教師公寓,集中解決城鎮周邊鄉村教師住房難題,為他們提供健康檢查,保障鄉村教師身心健康。
(二)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社會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勞動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因個人社會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教育環境和周圍人對鄉村教師的態度是衡量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社會關系能提高教師的價值感,提高教師的職業榮譽感,進而增加他們的工作動力,激勵教師更好地從事其本職工作。較高的政治地位、職業地位和備受尊敬的社會地位是提高教師職業境遇的重要因素。
(三)建立教師禮遇制度
建立教師禮遇制度,讓尊師重教落到實處,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國家或地方可以通過建立優秀教師療養、休養制度,公共場所對教師實行優待等方式,增加教師榮譽感。可以讓教師在公共設施使用方面享受優待,如在醫院、機場、車站等開辟“教師窗口”,旅游景點、門票享受優惠等。建立鄉村教師、優秀教師療養和休養制度,重點向符合條件的專家、一線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傾斜。
(四)減輕和減少各類檢查、評比、評審和考核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教師減負相關政策,一方面要強化源頭治理,把教師不合理負擔阻截于校園之外;另一方面,需要擴大教育自主權,特別是小學辦學自主權,讓廣大小學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事務真正擁有話語權,能夠對外來不合理負擔說“不”。只有減輕教師過重的非教學負擔,教師才能回歸本職工作,安心育人,喚醒職業歸屬感、榮譽感和幸福感。社會、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要共同分擔教育責任,形成教育合力。
四、保障教師職業成長空間
(一)發揮傳統教研模式的作用,創新專業成長模式
繼續發揮傳統集體備課、師徒制等教研活動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創新建立名師工作室,形成專業學習共同體。建立名師工作室,讓名師去引領、建設學習共同體,可以發揮名師的示范作用,克服學習的孤獨感,這樣的氛圍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培養更多的名師。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政策支持,推動名師工作室建設,開展名師培養計劃,引領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發揮引領輻射作用,讓名師工作室成為改造教育氣候和環境的示范力。
(二)保障和優化教師職稱晉升通道
通過實地調研,筆者發現部分地區鄉村教師存在職稱晉升難、音體美勞學科教師職稱評定更加難的現狀。只有在本校有高一級教師職稱空崗數額時,教師才可以申報評審職稱,如果沒有空崗就只能等待,音體美勞學科教師甚至都沒有評審職稱的機會,這嚴重挫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建議人社、教育等相關部門優化鄉村教師職稱晉升的相關政策規定,調整空崗比例和提高崗位數,放寬條件,讓更多的優秀教師通過破格崗位晉升到高一級職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相關部門要創新管理舉措,出臺政策,解決音體美勞學科教師的職稱晉升問題。通過發揮職稱評審工作的導向作用,改革過去音體美勞學科教師在學校受重視程度不夠、評職稱難的情況,加強崗位吸引力,確保音體美勞學科教師留得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J].國辦發〔2015〕43號,2015-06-01.
[2]趙斌,李燕,張大均.川渝地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1):42-46.
[3] 鄭新蓉,王成龍,熊和妮.中國新生代鄉村教師調查[N].中國教師報,2015-09-09.
[4]朱興國.認同感:鄉村教師職業堅守的內力[J].教育評論,2016(4):13.
[5]周興國.向教師賦權,促專業化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19(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