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乾
摘 要:在“病理學基礎”“外科護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知識整合,將兩門課程內容進行融合教學,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促進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
關鍵詞:中職;病理學基礎;外科護理學;融合教學
當今,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護理人才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提高醫務人員專業實務、實踐能力迫在眉睫。在中職護理“病理學基礎”“外科護理學”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筆者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筆者發現將“病理學基礎”“外科護理學”兩門課程內容進行融合教學,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專注度,促進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現就中職護理專業兩門課程的融合教學模式總結如下。
一、中職護理教學困境
(一)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基礎較差
江蘇省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四年制中職護理專業生源為初中畢業學生,錄取分數線一般占中考總分的65%,學生文化功底普遍較差[1]。而護理專業理論性強,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很難有所突破。目前執業護士資格考試要求高,中職護士生與高職、本科護士生參加同一資格考試,達到同一要求才能獲取執業資格。因此,必須通過合理開展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才能實現四年學習目標。
(二)中職護理教學缺乏臨床實踐
隨著中職院校中護理學專業的不斷增設,部分學校因為受經費制約,導致與之匹配的硬件設備、校外實習基礎等嚴重匱乏,也導致了中職護理教學僅僅依靠課堂,純粹的理論占據了主導。護理課程的實踐性被沖淡、忽視了,往往流于形式。雖然很多護理教學的教師都在利用其他的方式來彌補,比如利用翻轉式護理教學、情境式護理教學等教學手段來輔助,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所有這些手段都無法與護理實踐教學的效果相比,無法達成護理實踐教學的目標。
二、課程融合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體系是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體系,該系統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基礎性、循序漸進、方便管理等優點。但是近年來其缺點也越來越明顯,即各學科之間、基礎醫學與臨床學科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這種教學體系導致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出現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導致學生出現知識整合性差、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性差的問題[2]。
這樣的問題在“病理學基礎”和“外科護理學”這兩門學科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原本兩門學科就存在諸多相通之處,例如“外科護理學”中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病人的護理、外科休克病人的護理、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腫瘤病人的護理、門靜脈高壓病人的護理等,完全以病理學基礎中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堿平衡紊亂、休克、炎癥、腫瘤形成、肝硬化等內容為基礎。因此將“病理學基礎”與“外科護理學”在教學中多加以融合顯得尤為必要。
三、融合教學實施過程
(一)第一階段:“病理學基礎”教學
“病理學基礎”是四年中職護理第三學期教授的課程,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既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3],又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包含了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中精選的內容,側重于從形態結構和功能、代謝方面分析疾病的原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病變的經過和轉歸。在傳統的病理學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對病理與臨床的聯系講解較少,學生即使掌握了疾病的病理學基礎相關知識,但對疾病的認識非常模糊,難以與臨床精準對接。因此在第三學期的病理教學中教師應提前滲透臨床學科相關知識,分析病理改變與臨床表現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例如在“病理學基礎”中講解“休克”這一章節時融合外科護理學中休克病人的護理的相關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先將人衛第四版外科護理學的一段教學視頻作為課堂引入,該視頻描述的是某醫院急診收治一名因車禍導致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過程,視頻中對病人的癥狀、醫護人員施救的過程給予鏡頭特寫。視頻觀看后向學生提出兩個關問題:(1)視頻中的病人因大失血導致了休克,從視頻中可以觀察到哪些臨床表現?(2)在休克發生后視頻中的醫護人員采取了哪些施救措施?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對兩個問題的討論,對休克就有了最基本的臨床認識,并且對病理休克的內容產生了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對病理學基礎中關于休克的定義、休克的原因及分類進行講解。講解休克的發病機制和機體功能和代謝的變化,特別是休克三個時期微循環變化時,要將病理學中微循環的變化與外科護理學中休克病人的臨床表現一一聯系,讓學生知道病人的臨床表現都是由病變和機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以及二者間存在的邏輯關系。最后講解休克的治療原則時可以聯系對休克病人相關護理措施的講解,選取幾道外科護理學中涉及休克病人的護理措施的例題讓學生分析解答,讓學生知道“病理學基礎”與“外科護理學”的學習和今后的臨床實習工作關系緊密,以提高學生對“病理學基礎”這門學科的重視程度。
(二)第二階段:外科護理教學
“外科護理學”是四年制中職護理第四、五學期教授的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臨床學科,護理是外科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內容[4],側重講解疾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在傳統的外科護理教學過程中對疾病相關的病理基礎知識講解將比較簡單,有時三兩句話帶過。學生對病理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加上學習時間過久容易遺忘,在外科護理的學習中,常常對外科護理疾病的發病機制、發展規律和轉歸缺乏深刻理解,學不透徹。死記硬背,不能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學過的基礎醫學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在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與外科疾病相關的病理學基礎知識加以提煉,強化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及病理變化的講解,幫助學生抓住外科疾病的本質,由“里”至“表”學習外科疾病的護理知識。
以“門靜脈高壓癥外科治療病人的護理”這一章節的學習為例,教師只有充分講解病理學基礎中門靜脈壓力升高時,門靜脈及側支循環發生高壓充血,導致脾腫大亢進、腹水、食管下段胃底靜脈曲張(消化道大出血)、直腸靜脈叢曲張(痔瘡便血)、腹壁靜脈曲張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病理過程,以及門靜脈高壓并發肝功能障礙的主要內容后,學生才能掌握門靜脈高壓癥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疾病的護理評估、對癥的治療及護理措施。繼而學生才能由對疾病的認識過渡到對外科病人的整體認識,對病人所出現的臨床表現,臨床診斷中所涉及的輔助檢查治療措施、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內容產生邏輯上的聯系。
四、結語
醫學知識的學習要建立在對疾病的整體認識上,注重疾病發生、發展、轉歸與臨床知識的內在聯系。在“病理學基礎”和“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將兩門學科加以融合教學,雖然這樣的教學準備過程費時費力,也考驗教師的專業基本功和組織和教學能力,但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感興趣,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記憶和運用所學知識,避免了死板地背誦記憶,并且可以培養學生建立臨床思維,提高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陸京秀.新教育環境下中專教育的發展困境與突圍方式解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12):6.
[2]覃佐欣,左艷芳.外科應用解剖與手術學課程的學習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3):206.
[3]胡利萍.情境式教學法在病理學基礎教學中的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9):58-59.
[4]朱婷.CBE理論應用于高職外科護理學臨床教學的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