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劍鵬 黃志達
摘要:實踐證明體育對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態、內容、形式,提高弄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具有積極的助推作用。因此,不斷完善農村體育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普及具有重大社會價值。
關鍵詞:農村;體育;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不斷深入,農村與城市體育事業發展的差距逐步在縮小。實踐證明體育對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態、內容、形式,發展與農村經濟的增長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農村經濟的增長是體育理念深入農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體育產業的壯大為農村經濟增長、農民體質健康、農民從事體育第三產業增加收入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近年,戶外拓展、鄉村生態體育旅游、鄉村徒步游、高爾夫、氣排球等多種體育活動形式在鄉村越來越流行,已經形成了一種特色鄉村體育的風景線。越來越多的農村體育產業的開發為農村的經濟建設和提高農民副業收入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也帶提高弄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具有積極的助推作用。因此,不斷完善農村體育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普及,有效緩解公共體育服務的不公平性現狀具有重大社會價值。
1.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及意義
1.1農村人口質量不斷提升,對體育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農村人口整天忙于務農耕田、飼養家禽等勞動,沒有時間參與體育鍛煉。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隨著機械化田間作業和專業化的種植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農民逐漸從繁忙的田間勞動中解放出來,有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充實自己物質與精神生活。選擇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新的生活時尚,因此對體育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居住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數的50%左右,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在逐年成正比例上漲,對于體育消費的投入比例也成緩慢增長趨勢。
1.2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較慢,公共體育設施落后
通過調查數據得知,有超過30%的農民對體育鍛煉幾乎沒有參與過;僅有不足40%的農民參加過體育鍛煉,而且次數和時間都較少,獲取體育新聞知識的途徑也很有限。由于受到場地、設施、專業指導等因素的限制,農民閑暇時間能夠選擇參與的主要娛樂方式有:看電視、手機等電子娛樂設施的約占30%;參與棋牌活動的約占40%;參與休閑體育鍛煉的約占20%。農民能夠參與體育鍛煉的場所十分有限,農村和城鎮都距離城區較遠,沒有大型的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公園。僅能在自家庭院、村部簡易的體育健身設施和中小學半開放的少量體育場地設施。
1.3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有助于帶動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
農村體育的發展會帶動體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促進農村的基本設施不斷完善。尤其是特色體育小鎮、生態體育公園、休閑體育娛樂設施、體育旅游等產業的不斷發展,為農村特色文化和環境改善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體育產業帶動了當地體育旅游文化的快速發展,讓農民群體從理念和實踐中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和經濟文化價值。
1.4農村體育的發展也有助于完善學校體育教育事業
學校是體育參與者和體育場地是社會上的重要集聚場所。是農村教育事業、體育事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核心和基礎。農村體育的發展為學校體育文化、場地設施等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與精神基礎,從而推動校園健身、終身體育事業的全面落實。借助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東風,促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有效解決農村教師引進難、培養難、留住難的局面。
2.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路徑
2.1加強引導 培養農民的健身意識
通過引導加強農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了解體育鍛煉對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拚棄農民對體育鍛煉錯誤的認識與理解,傳統的農作耕種活動并不能替代體育鍛煉提高體質的作用。
2.2加強建設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配套體育設施
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為我國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都較過去有了大幅度提升,居住、生活、勞作模式也由過去的分散、手工勞作逐步發展為集中、機械化作業。這也為農村居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質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一方面,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及配套體育器材的建設,為農民群體提供更多參與的動力;另一方面,在農村開設體育工作站,加強農村體育人才的引進和隊伍建設。切實為農民群體提供獲取體育知識、指導體育鍛煉、宣傳體育工作的機會;再一方面,加強定期組織開展體育旅游、體育賽事、體育活動,為農民群體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
2.3加強公共體育服務市場培育 完善農村體育服務質量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強公共體育服務市場培育,有助于提高農民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公共體育服務是建設和諧社會、體現政府公平和高效服務、提升農村居民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提升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促進多層次、多時段的多元化體育服務,尤其是公益性的體育服務,農村體育文化的建立需要良好的公共體育服務與體育鍛煉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王軍.鄉村振興視閾下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動因、條件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2019,36(01):65-69.
[2]彭國華,龐俊鵬.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鄉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02):26-32.
作者簡介:
付劍鵬(1980年—)男,漢族,江西東鄉人,碩士,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學。
黃志達(1988年—)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學士,南昌工學院體育學院專職教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