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亦佳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府通過互聯網媒體平臺建立起的新型媒體通道,成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從政務新媒體要兼具政治屬性和媒體屬性,政務新媒體要成為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主要力量,媒體融合賦能政務新媒體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思考政務新媒體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動力。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治理;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府通過互聯網媒體平臺建立起的直接連通大眾的政府發聲和服務的新型媒體通道,因其“指尖上的網上政府”的功能定位,成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導網上輿論,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重要陣地,更是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政務新媒體的政治屬性和媒體屬性密不可分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共有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138854個;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頭條號10582937個,開通政務抖音號17380個。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運用政務新媒體推進政務公開、優化政務服務、凝聚社會共識、創新社會治理,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政務新媒體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發布不嚴謹、建設運維不規范、監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僵尸”“睡眠”“雷人雷語”“不互動無服務”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2018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對功能相近、用戶關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政務新媒體要清理整合,確屬無力維護的要堅決關停。《意見》出來后,頓時掀起一波政務新媒體關停潮。2019年4月19日,浙江省長興縣宣布全縣220多個鎮級、村級政務類微信公眾號全部停運。廣東、江蘇等地大量政務新媒體也陸續發出關停公告。
政務新媒體關停現象在網上引發熱議,一些人由此對政務新媒體的定位產生懷疑,有知名時評人就發聲表示:“讓政務的歸政務,媒體的歸媒體,不要不務正業了”,認為政府部門就應該“遠離流量,老老實實做好部門政務信息發布平臺”,甚至表示“多數政務新媒體都該關停”。
事實上,雖然不可否認當前有不少政務新媒體存在運營指導思想錯誤,盲目追流量蹭熱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務新媒體就應該摒棄媒體屬性,走回類似于“門可羅雀”的政府網站那樣純粹政務公開平臺的老路。政務與媒體不是對立的矛盾體,政務可以通過媒體方式來體現,政務媒體一定要堅守政治立場、政務屬性,這兩者間有交叉有區別,但不能因此廢彼。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認為,所謂政務新媒體,毫無疑問其“心”是政務,其“外殼”是新媒體,即要用新媒體的形態更好地做好政務公開,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更好地普及和傳播政務信息。由此可見,作為政務新媒體,應該主動學習主流媒體的作風嚴謹與新聞操守,學習新媒體的讓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方式,讓自己的政務發聲讓人民群眾能夠及時聽到,也樂意聽到,從而更好地參與并主導社會治理。
二、讓政務新媒體成為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主要力量
傳統的社會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強硬命令的方式來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國家治理體系從一元單向管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轉變,強調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合作治理。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政務新媒體具有交互、即時、海量、共享、便捷等特征,可實現政民互動、線上線下互動,使得公民參與社會治理有了可能性,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最佳工具。
所謂“輿論聚合之地必是政民溝通之所”,網絡社會的輿論治理,重在“理”,輔以“治”,“理”“治”須結合。“理”即疏通渠道、暢通表達,加強互動與回應,由此消弭偏見與誤解,凝聚網絡社會認同共識;“治”即在“理”的過程中由共識建立,進而確立完善社會規則秩序。然而,當前在網絡輿論治理層面,一些政務新媒體存在錯誤的輿情觀,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偏頗地將網上輿情定義為“壞消息”,甚至放大為“敵情”。對于輿情回應,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濫用權力,簡單粗暴地刪帖甚至直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要么通過組織大量“水軍”來假扮草根群眾,匿名發表對自己偏袒和辯護性的意見,回避問題本質和矛盾本身等。這些“戰略戰術”,是對黨和政府公信力的任性“透支”,與黨的根本宗旨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相符,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不相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一項基本要求,這勢必要求政務新媒體也要隨之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政務新媒體要充分發揮網絡在咨詢、辦理、督查政務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推進流程再造,簡化行政事務辦理程序,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探索構建網絡公共服務體系。政務微博、政府網站、政務微信等各政務新媒體之間可以形成互動連通機制,相互配合進行信息公開、輿情收集、民意調查等,共同構成服務型政府的信息公開體系。對于久不更新、純屬擺設的政務新媒體,或是面對群眾提問答非所問、置之不理的政務新媒體,要堅決予以關停整改。對于政務新媒體從業人員,要加強專業素養培訓,并建立相應考核問責機制。
三、媒體融合賦能政務新媒體提升治理能力
在政務新媒體運營過程中,因人力不足等原因,不少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通過政府采購方式,選擇具有專業采編經驗的新聞媒體團隊負
責政務新媒體的日常運行。而在媒體加速融合的今天,新聞媒體無論是傳播方式、傳播渠道還是傳播速度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媒體融合戰略向著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縱深推進,這種變革也促使政務新媒體正在向融合創新、提質增效的成熟階段邁進。
首先表現在主流媒體網上輿論陣地更加鞏固。例如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傳統紙媒發行量均只有三四十萬份,但是作為媒體融合主打平臺的新湖南客戶端、浙江新聞客戶端下載量均達千萬以上,日活用戶均在百萬以上。正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人在哪里,輿論陣地就在哪里”,媒體融合帶來的用戶集聚也必將使政情民意的通達更為有的放矢,從而提升和優化治理效能。
隨著AI技術和5G技術的迅猛發展,與之緊密相連的媒體也迎來了行業變革和格局重塑。2019年9月20日,由“互聯網+”智媒技術創新中心編寫的《智慧媒體發展白皮書(2019)》發布,從媒體視角切入,提出了智慧采集、智慧生產、智慧展現、智慧分發、智慧交互、智慧經營、智慧監管等七個重點發展途徑,這與智慧政府門戶強調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實時跟蹤用戶需求變化,主動為公眾提供便捷、精準、高效的服務高度契合。智慧為媒體賦能的同時也為建設智慧政府,實現對傳統管理體制方式的深層次變革提供了現實路徑。
媒體融合的一大重點是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編制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提出,要求縣級融媒體中心對接政府部門的技術平臺,按照“媒體+”要求實現政務服務功能,為智慧政務提供信息發布及宣傳、互動業務。目前,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可謂如火如荼,至2019年9月底就有1646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2020年底將基本實現在全國的全覆蓋。這些縣級融媒體中心基本遵照《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要求,用“媒體+”理念促進政務平臺建設,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因地制宜推動政務服務多樣化,打通媒體融合與政務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劉鵬飛.政務新媒體發展的優勢、問題與對策[J].網絡傳播,2019,3.
華小波.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角度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J].新聞戰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