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凱
摘要:我國當前正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故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學生在掌握已有知識的同時,更需具備處理新問題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企業競爭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中職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不容忽視。本文以具體的數學教學設計案例論述了在數學教學中通過鼓勵思考、創新思維、設置目標并及時反饋、激發學習興趣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數學教學;中職學校
21世紀人才的核心素質是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無論從民族還是國家,從政黨還是國際競爭,創新都是關鍵,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中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創新能力亦是學生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搭建了學校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因為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就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精神,而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一門嚴格要求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是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的最佳途徑,數學便是最好的詮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鼓勵學生思考,注重思維活躍性
調查顯示,創造性思維能力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強,因此我們要利用好學生中專階段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幫助學生養成思考問題、發散思維的良好習慣。以數學題“定義在上的奇函數為減函數,且,求實數的取值范圍”為例,這是一道結合了函數的單調性與奇偶性的問題,解題方法不一而足,其一是利用定義域、奇函數、減函數,得出關于未知數的三個不等式,進一步得出結論。多數學生選擇這種方法,簡單明了;其二是利用題目中已有條件,對和的大小分別進行討論,總共分三種情況,最后得出結果,雖然不及第一種簡單,卻對知識點的熟悉程度和思維的邏輯性有一定的要求。條條大路通羅馬,方法雖不同,結論卻是一樣的,只要學生能夠動腦思考,那么這道題目就發揮了它的意義。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我們要多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只學習一種方法,學生便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這種定勢有利有弊,對相似問題的解決有幫助,可當情況類似卻又用已習得方法解決不了時學生便無從下手了,這時的知識反而成了一種禁錮,所以平時多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考慮問題其實就是在鞏固所學知識,然后大家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思維的碰撞之間往往會有創新的火花迸發,久而久之,創新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設置適當目標,做到及時反饋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適合其自身的目標和要求,這樣也能更好的幫助他們實現既定的小目標,獲取自信心,正如許多老師講到的:“一個人第一次的成功體驗會激發起他千百次的獲得成功的欲望和信念。”比如說對待一位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時,直接講這個知識點對他來說著實有點“難以接受”,那么我們就可以先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的關系,在完全掌握前面這些知識點后再去學習較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也就較容易接受了,而且對于新知識他會根據已有經驗產生自己的想法,這種新想法對于他自己來說就是一種創新。
類似于登山,一個學習的目標就是一個臺階,當踏踏實實爬過每一個知識的臺階時,山頂便呈現在眼前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知識的高峰從來都是一步一步攀爬的,在這個進步的過程中老師除了陪伴和引導,還要給予學生及時的肯定和贊揚,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才會不斷的提高,當動力與方向相結合,學習這條路上的風景必然精彩,這種源于內心的感受是最可貴的。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認知內驅力
根據奧蘇伯爾的學習動機理論,學習動機包括三部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而后兩者屬于外部動機,只具有一時的力量,不具有持久性,故我們應該聚焦于提升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上,也就是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內部動機入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和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數學這門學科為例,一是數學“被需要”。無論是量體裁衣還是交通出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自然明白學習數學的必要性;二是適當“設疑”。問題設置要有價值,一般是教學的重難點,有疑問就會有學習的動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三是注重“新”。一成不變的教學容易使學生枯燥,所以一般是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比如講練結合,探究與討論結合,轉變一種形式或許會有另一番學習的景象。
不論是哪種方法,只要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提高了能力,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在這個興趣激發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迸發出的新思路就是一種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值得肯定的。
創新能力作為素質教育推進的核心,在教學過程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具備了這樣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適應社會中對人才的需要,進而推動國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學》 薛彥華 科學出版社
[2]?《心理學》 魯忠義 科學出版社
[3]?《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