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瀅璐?張倩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與城鎮化成就斐然,但同時也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不僅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補足城市短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需求。由于城市建設及人居環境與城市水系關系密切,而城市濱水景觀作為城市生態、風貌、文化等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后的城市雙修工作中更應予以重視。
關鍵詞:城市雙修;城市;濱水;景觀修復
城市濱水空間作為城市生態本底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建設進程中不可或缺,其具備豐富多樣的空間格局及多種表達形式,與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近些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依靠犧牲生態環境換取城鎮建設發展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其中山體、河流、植被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許多自然水體更是受到嚴重污染,濱水景觀現狀與規劃目標大相徑庭。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生產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修復濱水景觀的需求也顯得更為迫切。
1 “城市雙修”的概念和方法
“城市雙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生態修復以及城市修補,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從組織模式、設計理念、工程技術、資金籌措、機制體制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的探索嘗試,使城市山水格局、水體水系、植被綠化等得到有效修復,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不僅使之前遭到損壞的生態自然景觀得到修補,更展現出新的城市生機與魅力。
在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時需避免大拆大建,盡量維持原始生態本底及城市肌理,以此為基本條件進行合理更新,讓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時,要把城市生態和建設情況進行融合,尋求兩者平衡,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望。
2 “城市雙修”中濱水景觀建設原則
2.1 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的原則
對于城市濱水景觀修復,需立足城市長遠發展目標,從可持續角度出發,改善城市濱水生態環境,提高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綜合分析城市濱水景觀現狀,診斷其生態、功能、空間、風貌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合理安排修復重點。
2.2 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原則
水資源是生態本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濱水景觀修復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力保護城市山水格局、生態環境,良好協調人工與自然的關系,切實維護生態安全,避免出現過度設計、建設性破壞等情況。
“城市雙修”是以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為根本目的,在濱水景觀修復的過程中,需注重人居環境健康舒適程度,努力使群眾在城市生活中更方便、舒心、美好,讓人民群眾在城市雙修工作中有獲得感、幸福感。
2.3 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的原則
應倡導土地集約混合使用,推動老舊城區的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合理統籌完善各類城市要素和設施,補足城市短板,激發城市活力。
濱水景觀修復工作中,應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城市的自然條件、發展階段、經濟水平,有針對性地確定工作重點,注重城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風貌特色,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態、風貌形象和活動場所等,補足短板,激發活力,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的情況。更應根據城市經濟水平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重點項目,避免盲目攀比和鋪張浪費,避免出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3 濱水景觀的構成和功能
3.1 濱水景觀的構成
濱水景觀由水體、駁岸和植物構成,水體是基礎組成部分,“城市雙修”需統籌考慮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湖泊水庫等關聯水體關系,系統開展修復工作,實現“保障水安全、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達到提升環境質量的效果;駁岸屬于城市濱水空間特有界面,不但能夠體現出水體的形狀,還具有防洪、固土的功能;濱水植物作為濱水景觀的重要組成要素,植被的多種用途、功能、特性等對濱水景觀效果都具有較大影響。
3.2 濱水景觀功能
3.2.1 生態功能
城市濱水空間作為城市中最復雜的生態地段,同時也是最為敏感和脆弱的生態區域之一。修復城市濱水景觀在改善河水生態的同時,也起到調節城市微氣候的作用,修復城市濱水景觀在給動植物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可以實現控制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要求。
3.2.2 防洪排澇
城市濱水景觀作為連接城市與水系的海綿地帶,兼具緩沖及防洪排澇的功能,可有效防護人民群眾及城市安全。
3.2.3 休閑娛樂
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休閑交往的主要場所,更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之余,聚集疏散、娛樂游憩的重要空間。
3.2.4 文化功能
水系是城市自然山水格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城市濱水景觀承載著延續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優化城市格局、建立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和景觀框架、突出城市特色空間形象的重要作用。
3.2.5 經濟功能
城市濱水景觀修復在提升人居環境、惠澤周邊群眾的同時,間接起到了帶動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建設、拉動旅游業、創造就業機遇、提升城市影響力的作用。
4 城市濱水景觀修復策略
4.1 豎向改造
濱水區域依托合理地形,依靠重力分層實現水體凈化,產生高低錯落的地形樣貌以確保空間形態多樣化,為生物多樣性創造出良好的生存環境。依靠場地內部的高差變化,利用不同媒介進行水凈化處理,打造優美濱水景觀的目標,利用地形來控制水位,達到抗洪排澇的作用。在豎向空間中,合理種植一些鄉土樹種,使豎向空間更具美感。濱水景觀地形與植物進行搭配,借此構成良好的林冠線。
4.2 水體修復
疏通水系,調蓄雨洪,連通上游和周邊水系,凈化水體,重建濱水生物棲息地。水系周邊采取一系列生物生化舉措,充分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動植物的滯留、過濾、分解、吸收作用,提高水體溶氧量和潔凈度,減少水體營養物,讓自然做功。在水體區域合理增設部分蓄水區域,蓄水區域的“帶囊狀”結構不但起到防洪作用,對生態環境同時進行有效保護。隨著水質改善,濱水空間與水系將成為城市重要的生物棲息地。
4.3 護岸重塑
駁岸處于水陸交界,在能夠確保達到防洪效果的基礎上,硬質駁岸與自然式駁岸相結合,后者取代石砌擋土墻的硬式河岸更易打造多樣水岸形態,為生物創造棲息空間,水的動靜態、駁岸結構等都是濱水景觀的主要組成元素。不僅為當地人留住一片屬于自己的城市記憶,而且提供了豐富的休閑游憩空間、科普教育及文化農事體驗,構建了城市發展節點和生態支點。
4.4 植被修復
對本地植被的合理使用,并通過功能分區做好植物搭配種植,采用鄉土植物和濕地植物物種,植物成活率高的同時可降低修復成本。遵照生物自然性原則,利用喬木層、亞橋木層、小灌木層的結合,修復城市生態環境,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植物景觀。
5 結語
根據“城市雙修”理念來重點分析城市濱水景觀修復,旨在希望城市能夠合理利用生態修復的方式服務城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典范。本文具體介紹了如何改善濱水景觀的生態功能、防洪排澇,以及提升經濟、文化、提升環境等功能。此外,“城市雙修”工作在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同時,對建設生態城市、海綿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都有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畢婧.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園藝,2019(20):94-95.
[2]段瑩超.城市濱水型景觀道路設計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