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丹
[摘 要]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農業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提升玉米種植產量與質量,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發展進程中需突破的重要課題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種植存在的問題,詳細探究玉米種植技術要點,并提出相關推廣措施,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玉米;種植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0-68-2
玉米是我國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其因具有產量高、對種植條件要求低、可種植范圍廣等特征而成為我國主要的食物及飼料來源之一[1]。為最大限度地提升玉米產量與質量,應采用有效的種植方法。在種植實踐中,農戶要結合玉米生長特性及當地環境,科學選用適宜的栽種技術,加大田間管理力度。同時,要不斷總結技術經驗,完善作物種植模式,促進種植理論與農業生產實踐相融合,確保玉米植株健康生長,使廣大農戶取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1 玉米種植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玉米品種質量不佳
優良的玉米品種是玉米健康生長的重要基礎,在實踐生產中,選擇適宜的玉米品種是保證玉米高產穩產的前提。目前,我國玉米品種質量良莠不齊,部分品種抗病害與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導致玉米生長階段一旦突發病害、蟲災,勢必會對玉米產量與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另外,部分農戶未從思想上認識到科學選種的必要性,在玉米種植階段選用了一些已被淘汰或嚴重退化的品種,從而直接影響玉米產量。
1.2 土壤翻耕不合理
玉米植株具有形體較大的特征,其根系分布狀態直接影響玉米長勢。在生產階段,部分農戶未對整地予以高度重視,土地翻耕處理缺乏有效性、合理性,極易造成玉米植株頂層營養供應不足,提高倒伏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概率,不利于玉米植株健康生長。
1.3 玉米種植密度不合理
大部分農戶對玉米種植專業知識掌握不足,玉米種植階段未合理控制玉米種植密度,往往為了增加產量、提升經濟收入而采用密植方法,嚴重縮小了玉米植株的生長空間,從而對其生長和發育效果造成不良影響,導致降質減產。
1.4 田間管理不合理
大部分農戶往往憑借經驗進行田間管理,未充分掌握科學合理的玉米田間管理技術,如在防治蟲害期間用藥不合理等問題普遍存在,對玉米產量及品質造成直接影響。多數農戶為降低種植成本,長期使用單一類型的農藥防治病蟲害,農藥使用劑量與種類均缺乏合理性,使部分病蟲害耐藥性不斷增強,而且農藥殘留問題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病蟲害防控效果。另外,部分農戶急于求成,將高濃度、高殘留農藥用于玉米種植活動中,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健康、持續發展[2]。
由于氣候條件具有多變性,高溫、低溫等不良氣候均可能誘導玉米出現病蟲害、干旱、倒伏等災害。傳統的種植理念根深蒂固,多數農戶對病蟲害防治力度不足,難以適應現今種植技術要求,極易造成部分植株幼苗期出現根部腐爛或壞死等情況。干旱時節,如果農田灌溉不及時,很可能出現旱苗,一方面對農戶造成經濟損傷,另一方面造成我國玉米產業發展滯后。
2 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2.1 合理選擇種植地
盡管玉米對土壤質量的要求不高,但是為了保障玉米的品質與產量,應將其種植在向陽、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地塊平整的地帶,并確保其生長階段不會遭受強風侵害。種植前,要做好整地工作,清除田間雜草、廢棄物等,以進一步提升土壤疏松性、透氣性。如果選定在山林地區種植,農戶需加強控制播種的疏密程度,通常栽種密度以450~500株/hm2為宜,從而促進玉米植株快速、健康生長,保證玉米的品質與產量[3]。
2.2 選擇優質種子
玉米種植過程中,選用優質玉米品種是提升其產量與品質的重要支撐。農戶要以最謹慎的態度選購玉米種子,一定要選購由正規廠家生產的玉米種子。相關研究證實,劣質種子在活力和成熟度等方面均與相關規范要求存在出入,難以保證玉米產量與品質。農戶應積極了解玉米品種特性及當地環境,真正做到因地適宜。例如,鄭單958、登海605等玉米品種耐密植、抗倒伏、高產穩產,其適種于普通農田;要想種植青貯玉米,可選擇飼玉2號、德單5號等產量偏高的品種。在選擇玉米品種的過程中,農戶要從多樣化角度出發,選擇類型不同的玉米種子來有效預防病蟲害問題,而且注意輪作,避免因連作導致病蟲害加重。
2.3 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是玉米種植前需落實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篩選病種或質量不合格種子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更好地保證玉米種植效益。農戶要精心篩選玉米種子,棄除發霉種、殘粒與雜質,保證種子品質優良。播種前,應選擇晴天上午將種子暴曬7 d左右,以提升播種后種子的發芽率,同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種子進行包衣,以提升種子抗病蟲害的能力。
2.4 合理密植
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的重要基礎。如果種植密度不合理,會致使作物產量下降,嚴重時可造成顆粒無收。對此,應充分了解玉米的品種特性,結合種植區現狀如溫度、降水量等,合理確定種植密度。針對年均降水量偏少的干旱區,玉米播種過程中應適度提升種植密度;降水量較充足的區域,可適當縮小種植密度。農戶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如果種植區灌溉壓力偏小、水資源供應充足,則應適度減小種植密度,以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2.5 合理灌溉、施肥
合理施肥、灌溉是提升玉米營養價值的重要基礎。應結合種植地土壤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玉米不同生長期對肥料的不同需求,科學選擇肥料和確定施肥量,確保基肥量足、苗肥早施、拔節肥重施,最大限度地滿足玉米不同生長期的養分需求。例如,在玉米栽培早期,農家肥應作為首選的肥料類型,并配施適量氮、磷、鉀肥;在玉米生長發育期,玉米植株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需多次適量進行澆灌,多雨時節做到及時排水,確保排水通道暢通,將田間積水存留量降至最低。
2.6 病蟲害防治
多雨、高溫時期是玉米病蟲災害的高發期,極易誘導玉米紋枯病等病蟲害發生,影響玉米植株健康生長,最終降低玉米產量與品質。因此,在這一階段,農戶應做好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針對不同病蟲害采用不同的預防、治理措施。一方面,加大病蟲害監測力度,提前進行預防,避免病蟲害危害范圍擴大;另一方面,科學選用農藥、殺蟲劑等,提高病蟲害防控效率,從而促進玉米健康生長,保障玉米高產穩產。
3 推廣玉米種植技術的有效措施
3.1 革新推廣方式
以往,大部分農戶主要結合既往實踐經驗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對新的種植技術知之甚少,這是制約玉米先進種植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嚴重阻礙了玉米產業現代化發展。因此,針對玉米種植戶,基層農業部門要加大力度宣傳采用先進種植技術的益處,采用印刷專業書籍、開展專題講座等形式讓玉米種植者了解、掌握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助力玉米種植新技術得到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
另外,推廣人員要立足技術推廣地區農業發展實際,結合農戶的文化程度與接受能力,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從而提升農戶的學習效率。要積極采用現場示范法,在現場進行操作指導,使廣大農戶更加全面地了解種植技術的操作規范與流程,以提升技術推廣效果。
3.2 加大支持力度
農業技術推廣與我國農業發展效率密切相關,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種植技術推廣的重大意義,在政策與資金上給予支持,借此優化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成效,推動我國玉米種植產業發展。在玉米種植技術推廣階段,政府應牽頭擬定科學的技術推廣計劃,嚴格執行計劃內容,并適時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組織農戶參加玉米種植技術培訓活動,耐心解答農戶種植實踐中的困惑,從而提高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效果。
4 結語
玉米種植是一項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如何提升玉米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是值得不斷探究的實踐性問題。對此,應積極調整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方式、加大支持力度,進而促使廣大農戶扎實掌握玉米種植技術要點,從根本上提升玉米產量與品質,促進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洪立.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探討[J].農家參謀,2020(11):76-77.
[2]吳發安,倪鶴,卓兆海,等.玉米免耕播種技術推廣應用初探[J].農家參謀,2020(12):83-84.
[3]李秋芳.陽泉郊區玉米種植技術及推廣措施研究[J].種子科技,2020(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