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全 蔡柳文 劉家鉅 劉良成
摘要:通過水稻品種展示及品比試驗,結合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的發展需求,從廣東省農科院水稻引進適宜于本公司推廣的水稻新品種,加強公司發展力,提升公司的競爭力,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
關鍵詞:水稻;新品種;展示;品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劉伯全(1973-),男,本科,高級會計師,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稻行業公司管理。
目前,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推廣的水稻品種在生產中存在抗性、產量、品質下降現象,難以滿足區域市場需求。為適應市場需要,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從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引進適宜于本公司推廣的水稻新品種,在同等栽培條件下對其豐產性、抗逆性等進行品比試驗,篩選出生育期適中,高產、優質、抗性強的新品種,加以推廣應用,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1試驗基本情況
1.1試驗品種
試驗品種共8個,分別為廣軟占、黃廣華占1號、黃廣華占2號、固廣油占、Y兩優油占、廣新占、貴優9822、粵泰油占,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提供。
1.2試驗地點
試驗在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科研基地完成,該基地田塊規范,土質疏松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陽光充足,肥力水平中等偏上,肥力均勻。
1.3試驗設計
品比試驗品種8個,在同一田塊進行,每個重復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長方形,長、寬比為3∶1,小區面積13.3m2,設保護行。
2展示品比試驗主要栽培技術措施及管理
2.1播種時間
試驗品種于2019年3月2日播種。
2.2育秧方法
采用稀播勻播,用薄膜覆蓋,防雨防鳥。
2.3移栽
試驗品種于2019年3月22日移栽,行株距16.67cm。
2.4田間肥水管理
[JP]基肥施加鈣鎂磷肥15kg·667m-2和45%含量的復合肥30kg·667m-2,移栽后施10kg·667m-2尿素作分蘗肥,根據生產情況分別追施45%含量復合肥20kg·667m-2;孕穗期施高鉀型復合肥5kg·667m-2和10kg·667m-2鉀肥[1]。大田上淺水插秧,寸水活苗,深水返青,淺水促分蘗;灌溉期間田間應保持足夠的水層。后期實行干干濕濕不能斷水過早,應保持干濕灌漿,以養根養葉,保證結實率和千粒重[2]。[JP]
2.5及時防治病蟲害
根據高州市農技站的病蟲害時期預報,及時噴施防治農藥。
3展示及品比試驗結果
按照各展示品比試驗品種成熟期先后收割、考種、測產。
3.1生育期及抗性結果
該試驗品種的全生育期在112~122d,成熟最早的是廣新占,全生育期112d;成熟最遲的是黃廣華占1號,全生育期122d。試驗品種均未發生嚴重病蟲害,生長狀況良好(見表1)。
3.2產量結果
該試驗產量最高的品種是Y兩優油占,實測556.9kg;產量最低的品種是廣軟占,實測488.4kg(見表2)[2]。
3.3各試驗品種綜合評價
3.3.1廣軟占
該品種全生育期113d,株型集散適中,分蘗力較強,抗倒力中強,后期熟色好;產量488.4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8。
3.3.2黃廣華占1號
該品種全生育期122d,分蘗力中等,抗倒力中強,粒多粒大,結實較高,后期熟色好;產量504.9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6。
3.3.3黃廣華占2號
[JP2]該品種全生育期113d,抗倒能力、分蘗力強,后期熟色好,田間未發現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產量515.5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3。[JP]
3.3.4固廣油占
該品種全生育期115d,分蘗力中等,著粒較密,千粒重較大,抗倒力強;產量500.7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7。
3.3.5Y兩優油占
該品種全生育期115d,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穗長粒多,抗倒力強;產量556.9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1。
3.3.6廣新占
該品種全生育期112d,分蘗力中等,著粒較密,抗倒力強;產量509.7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5。
3.3.7貴優9822
該品種全生育期115d,分蘗力較強,后期熟色好;產量513.2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4。
3.3.8粵泰油占
該品種全生育期115d,分蘗力中等,抗倒力強,后期熟色好;產量522.6kg·667m-2,在該試驗中綜合排名第2。
4結果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在同等栽培條件下控制好水肥,加強田間配套技術措施的落實能很好發揮高產品種的增產潛力[2];Y兩優油占高抗稻瘟病,抗倒性也較強,豐產性表現突出;粵泰油占抗稻瘟病,抗倒性強,米質鑒定為國標、省標優質3級[3],豐產性好;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適宜于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開發推廣。
參考文獻
[1]刁操銓.作物栽培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62-63.
[2]林樂云.德興市2013年現代農業水稻新品種展示試驗總結[J].農民致富之友,2014(16):54,47.
[3]何秀英,廖耀平,程永盛,等.水稻品質研究進展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09(01):11-16.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