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的經典文章,也是受高中教材青睞的篇章,也因其經典呈現出多樣的解讀。解讀者各有依據,但哪一種解讀更切合教學的實際,更貼近學生的現狀卻是沒有定論的。在這種多元解讀現狀下,本文就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本著“就文本理解文本”的原則進行了一些別樣解讀,旨在從教學中產生的問題解決于課堂之上。
關鍵詞:故都的秋;多重解讀;形散神聚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在1934年7月從杭州上青島,8月去北平,在催稿的情況下寫就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現代散文經典名篇,很長時間都被選作中學語文教材。
也正因它的經典,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評論家們對此文也是偏愛有加。多年來圍繞此文的探討和爭論從未停歇,見仁見智。在眾多大家的解讀中,有如下幾種觀點:
1. 錢理群先生主要從郁達夫的“北京人”身份入手,他曾說:“郁達夫,作為一個曾居住于北京,深知其‘味的文化人,他以‘北京人的眼光體驗北京的秋天,自覺從中尋求審美滿足并訴諸文字,他就成了真正‘北京文化的欣賞者和表現者。”從這個角度入手,錢先生在解讀文中表現的“秋味”時多注重北京文化的代入,更多突出了“故都味”,這種看法也被稱為“故都說”。
2. 陳日亮認為,作者在文中融進了太多只屬于作者個人的獨特審美感受。故都的秋與其說是北平獨有的,不如說是作者獨有的,這個秋是獨屬于郁達夫的秋。這一說法被稱為“郁氏說”。
3. 文化說是易前良的觀點。他認為《故都的秋》是從數千年傳統文化里說出的陳年佳釀,他說作者最能打動他的,就是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悠悠的態度,以及由此而流露出的深切蒼涼頹唐的美。
他們評論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也出現不同。錢理群注重了故都這一表現對象;陳日亮更偏重作者主體及主觀感受;易前良則更多從文章整體透露出的文化氣息著手。解讀多樣,也證明了此文有著豐富內涵,也給語文教學提供了眾多參考意見。但也因此出現了一些想不透的問題:
1. 眾多解讀中,哪一種是符合文章本身的?
2. 學生人生經歷,情感體驗有限,這些解讀是否符合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心理接受?
3. 這些解讀中都忽略了對后文議論部分的闡釋,這一部分真的是敗筆還是我們無法讀懂其深意?
4. 老師授課中能否擁有自我思考,去經典解讀體味文章?
因為有上面這些無法解答的疑惑,在上課時就遇到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學生不能接受這些高深品味方式而表現出費解的眼神;比如學生總會提出最后議論部分如何理解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曾努力給他們各種解釋,但最終是不了了之,他們離去時的眼神仍有疑惑和不甘。后來,我放棄了所謂經典解讀,清空腦中有關這篇課文固定的現成的解讀,針對文本解讀文本,于是有了以下的自我思考。
《故都的秋》是一篇寫景散文,散文講求形散神聚,形的問題不難解決,經過討論學生能夠找到文中列舉出的多幅秋景圖(秋院、秋槐、秋雨、秋果),那重要的就在于“神”的方面,也就是這幾幅畫面以什么來統攝的,它們共同表達的是什么?文章一開始說到“飽嘗一下這秋味”。“清、靜、悲涼”,可見他要品的秋味是清、靜、悲涼。再回看并仔細分析這幾幅秋景中都有這樣的特點,那是不是這個“秋味”就是作者要凝聚于文中的“神”呢?
再去讀文本,我們會發現,他寫到的每幅圖景中除了代表性的景物之外都少不了“人”的參與。秋院圖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濃荼,向院里一坐”,秋槐圖中“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秋雨圖中“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更是直接描述了對雨做出評價的都市閑人們。由此可見,寫秋景不僅僅是表現秋景,更是“人”眼中的秋景,這樣的話對秋天“清、靜、悲涼”的感受也不僅僅是景物呈現出來的特點,更是人看到景物時產生的主觀感受。也就是說,此時觀景的人是清、靜、悲涼的。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秋院是蕭瑟的,秋槐的落蕊是落寞的,秋蟬的殘聲是衰弱的,這都表現出萬物在秋天凋零逝去的必然場景,而看著這一切發生的郁達夫內心是百感千愁的。他可能由眼前這些景物想到了自身,想到了人的生命。人在生命即將逝去之時也會如此蕭瑟落寞悲涼。所以,與其說郁達夫寫的是秋的衰亡,不如說他在借秋彈奏一曲生命的亡歌。生命衰亡才是統攝這篇文章的“神”。
既然找到了“神”,我們就去分析作者如何彈奏如何對待生命逝去這一無法改變又讓人難以釋懷的事情。首先是之前說到的關于秋天的幾幅圖景,每一幅圖景傳達出的清靜悲涼不再贅述,主要看一下圖中人的表現。以秋院圖為例,是人“租一椽破屋”,是人“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是人“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但他又是一碗濃荼,向院里一坐,似乎悠閑在這個落寞秋天特有的悲傷里。對,應是欣賞或者是接受這種落寞。有人會說,為何會有欣賞這種心態。細想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人生不盡是繁盛之時,人生的一生是多變的,能享受得了盛時之景,也要能承受得住凋敗之情。也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他才會對看上去悲涼落敗的景報以欣賞的態度。這是郁達夫對生命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真切感受。
這種對生命的感觸貫穿了全文。落蕊“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是作者對生命凋零時的感受和思考;秋蟬“衰弱的殘聲”是作者對生命逝去時的認知;秋雨中人們對秋雨“一層秋雨一層涼”的評價是對生命凋落時的一種接受,而秋果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則是作者看到了生之初時的青澀及生之末時的落寞之后認定的生命最好的時節,也是最應該享受的生命段落。
由此我們可以梳理一下作者在此文中的生命感悟過程:欣賞——思考——認知——接受——享受。由景分析人,再到人對生命的感受,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當然,我的思考并不一定是符合每個人的理解的,但至少一些疑惑在思考中能夠得到梳理和解答。也許思考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有對文本思考的意識就是進步的一種表現,希望自己這種對文本的研讀能夠堅持。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J].語文學習,1994(7).
[2]陳日亮.如是我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孫紹振.《故都的秋》:悲涼美、雅趣和俗趣[J].語文學習,2005(10).
作者簡介:
馬麗飛,山東省德州市,德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