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中國傳統古村、國家4A級景區——雅溪,項目總投資2.5億元,是全南縣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呼應建設客家文化旅游區的具體實踐。開創“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雙加模式,提升景區經營服務水平,不斷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和輻射力。
關鍵詞:古村;保護;開發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67-01
一、前言
按照“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原則,景區實施了民宿改造、古建筑修復、水系景觀打造、稻田酒店、文化業態等項目,建成了全南首個客家民俗文化綜合展示館、二十四節氣展示館、客家擂茶館、客家磨齋坊、客家豆腐坊、客家米酒坊以及農耕文化展示廳,重建雅溪書院,培育文化休閑體驗、農耕農事體驗,再結合生態農業觀光、農家樂、民宿等業態,打造出一個以養生休閑、文化旅游為主題的高標準鄉村文化旅游綜合體。
二、保留歷史文脈,古村煥新顏
在雅溪古村建設中,全南縣非常注重固有形態保護,注意保留歷史文脈,對客家圍屋、客家民居等傳統建筑并非盲目地拆舊建新,而是本著修舊如舊的古建筑維修原則加以修繕,使其嶄露出原有風姿。
國家4A級景區雅溪村正是依托于雅溪村原有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省級文保單位雅溪土圍和石圍、雅鳳陳氏宗祠以及陳氏百年建筑群、《新贛南家訓》文告等文物點的維修和保護,通過保留和保護雅溪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規劃區內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旅游開發,才能夠撐托起今日雅溪景區的古韻風貌。
三、注重文化融入,珍遺展新姿
全南縣積極推進雅溪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旅游、農業等有效融合,融合客家文化、陽明文化、非遺文化,融合各種旅游要素,使雅溪古村落不僅有文脈還有文化,豐富旅游業態。特別是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我縣創新、活化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雅溪圍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贛南客家擂茶以及其余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結合實際,在石圍、土圍內打造了體驗性、互動性極強的二十四節氣館、客家民俗文化展覽展示館、客家擂茶館、客家磨齋坊、客家豆腐坊、客家米酒坊以及農耕文化展示廳,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嚴格遵照文物開發利用原則,既不損壞文物本體又進行了合理利用,實現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融合,真正做到文物的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相互轉化利用,推動設施、服務、業態、活動等的整合融合,提升文化和旅游資源保護利用成效。
四、緊抓意識形態,村民譜新風
全南縣龍源壩雅溪古村的保護性開發案例的成功,離不開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雅溪村由一個“鬼都怕的土匪村”轉變為一個“文明新村”,雅溪村民從一開始的不信任、不作為,甚至是阻撓開發到現在的積極、主動甚至是爭搶著參與到雅溪村的旅游開發工作,成為一個自覺維護雅溪人、雅溪村的文明形象的新村民,自覺融入景區建設工作,主動承擔起雅溪景區的衛生清理員、安全巡邏員、景區宣傳員等各種角色。這個思想的轉變過程充分體現在當地黨委政府在文明新風、新鄉規民約中所做的努力,我們通過講好當地家風家訓的故事,充分利用好當地鄉賢的帶頭作用,在雅溪村成立家風家訓陳列館,重設雅溪書院,重視文明新風教化宣講活動的開展,許多老故事、新傳說紛紛出爐,雅溪人對家鄉的摯愛在這幾年雅溪的旅游業開發中得到再次升華。
目前雅溪村的村民們更加自覺地規范著自己的日常行為,鄉村更美了、村民更富了、民風更正了、社會更加和諧了。
五、共享利益收成,雅溪共富裕
全南縣雅溪古村在開發過程中,采取由市場主體投資開發、運營管理,原住民參與融入的經營模式,實現了投資商、運營商和村民的利益共享。特別是在項目開發運營上,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考慮村民利益,80多戶村民中,有43戶原住民參與其中。雅溪的開發,給本地帶來了很多實惠,當地村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包括景區收入分成、房屋土地租金收入、個人工資勞務收入等多種收入,實現村門口就業,村民的生活以及雅溪的整體面貌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該村村民陳秀英,之前一直在外務工,工資收入兩千元左右,看到自己家鄉搞起旅游開發后,大膽回鄉創業,辦起了一家擂茶館,經營當地客家小吃等,隨著景區人氣越來越旺,她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每月平均純收入達五千元以上。
雅溪古村的保護與開發并非一蹴而就,我們的目標也絕不是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先有意識形態工作先行,再有政府宏觀規劃調控保駕護航,通過精準定位出路,加大保護改造力度,將其原有固化的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活態資源,積極有效地挖崛其內在、本質的內涵,加深與觀眾的互動體驗,充分村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活化利用遺產資源,從而最歸尋求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共贏之路,我們也堅信雅溪的明天會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