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文章通過描述兩次繪本教學授課過程和改進,旨在探討如何從培養高階思維的角度出發,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以提高小學英語繪本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英語;高階思維;繪本
一、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繪本已經逐漸成為幼兒及兒童重要讀物之一,憑借著豐富多彩的圖文、簡單幽默的故事、生動且深刻的內涵,繪本正在逐漸進入到更多兒童學習生活之中。尤其是在兒童英語學習中,繪本生動有趣的特性對于提升兒童學習興趣,幫助兒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兒童學習效率有著極大幫助。
為了補充主流教材趣味性、擴展性的不足,豐富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越來越多的學校研究開展了繪本教學。一般,低段的繪本主要重復性強,故事情節較不明顯。而隨著年級的上升,故事情節越來越明顯,且故事一般都富有趣味、想象豐富,非常符合小學生的閱讀偏好。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目標之一。鐘志賢先生認為,所謂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它在教學目標分類中表現為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高階思維是高階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創新能力,問題求解能力、決策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他提出,高階思維發展需要高階學習支持。在教學模式的屬性上屬于建構主義學習模式。實踐說明,小組協作學習、討論、案例學習、角色扮演、項目研究和問題求解學習活動等,有利于發展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本文將在呈現一節繪本課的兩次教學實施中關于高階思維的感悟。
二、教學實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自牛津閱讀樹stage 6 系列Kipper and the giant。繪本共24頁,使用過去時態。情節如下:Kipper觀看一個叫做《生氣的巨人》的電視節目,這個巨人對村民很不友好,生氣時村民們嚇得到處跑。Kipper看完節目后,魔法鑰匙把他帶到了巨人生活的時代。以前都是和兄弟姐妹一起冒險的,而這次只有他一個人。巨人外出旅游不在,他來到村子里,卻意外地發現自己比村民們高大許多,在村民的眼里也是個巨人。村民驅逐他,他委屈地哭了。盡管如此,他還是熱心地幫村民修房子、搬巨石,村民都開始喜歡他了。巨人回來,卻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傷了,Kipper幫他包扎并教育他不要再生氣。最后所有人在村子里快樂地開派對。魔法鑰匙把Kipper帶回原來的世界。
故事情節曲折,文本較長,應分為兩節課時。本文論述的是第一課時,學習繪本。筆者在授課前認真研讀故事,以故事的文本結構和人物情感為兩條主線,設定教學目標為:①圖片環游,理解故事大意;②閱讀文本,加深對故事的理解;③對于主人公進行評價,能夠體會到主人公Kipper的人格魅力,并產生向他學習的熱情。兩次教學實施均按照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節進行。
(一)第一次教學實施及思考
【片段1】Guessing game (Lead in)
將巨人的圖片完全遮住,露出一只握著棍子的手臂猜是什么,然后露出巨人的形象,提問“What was he like? Was he as tall as us?”最后完成呈現圖片,巨人的腳邊有很多村民在奔跑,提問“Did villagers like him?”再呈現村民驅趕Kipper,朝他扔東西的圖片。根據圖片,學生判斷出村民都不喜歡這兩個巨人。這時筆者呈現結局開派對每個人都很開心的圖片,問學生:“Now everyone is very happy. What happened?”
思考:繪本閱讀教學應激發與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王薔教授提出:不僅是閱讀,更是悅讀。繪本教學應不同于一般的閱讀課。其動因源于懸念,其樂趣在于過程,一味地查找信息、回答知識性的問題的做法會扼殺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張伊娜,2014)。課堂上當筆者呈現結局后,故事的前后差別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通過預測學生都期待著故事的開展。
【片段2】Discuss and order
Kipper到達村子后,村民先是對他大聲喊叫,然后開始動手扔東西,Kipper委屈哭了之后村民放下警戒,慢慢靠近他。筆者在此設計如下:只呈現三幅打亂順序的圖片,同桌討論排序并闡述自己的理由。學生討論熱烈,所述觀點出人意料令人驚喜。有學生說Kipper的衣服開始很干凈,后來被村民扔東西變臟了;也有學生說Kipper的衣服開始很臟,后來干凈了是因為村民不怕他了,還幫他洗衣服;還有學生說Kipper一開始是站著的,然后半跪著防御村民,最后跪著哭了;也有學生說Kipper先是跪著,因為很意外自己竟然比村民大那么多,后來站起來準備放棄……
思考:①繪本的圖片含有大量的信息,學生觀察圖片時常常是從整體到細節,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觀察每一幅圖片,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將圖片進行重組,呈現給教師和同學很多意想不到的角度,體現了高階思維的創新能力。排序的過程其實是個體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也是語言組織的過程。所以教師應創造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圖片,設計排序活動。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于學生的情感成長等方面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②新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互動性、互補性強,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認識與理解。同桌、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繪本教學不應局限于學習語言知識,教師的大部分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合作交流學習有利于產生更燦爛的思想火花。
【片段3】Presentation
Kipper獨自去到巨人城堡時,筆者提問:“Kipper went alone. How did he feel?”Kipper哭了之后,提問:“If you were Kipper, what would you do?”巨人摔倒后,再次提問:“If you were Kipper, what would you do?”。
思考:整個故事的學習幾乎都是以讓學生猜測的形式展開,穿插根據繪本圖片猜生詞castle、mend和roof。形式較為單一,不夠靈活多樣。所以雖然導入環節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討論環節較為熱烈,其它時候課堂的參與度并不高,學生趨于疲勞。且本故事情節性強,但此次教學設計像流水一般,不利于學生復述故事,厘清脈絡。
針對片段3 的不足,筆者查閱了有關繪本教學的論文,調整教學設計,進行了第二次教學實施。由于片段1和片段2 的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所以主要是針對片段3進行修改。
(二)第二次教學實施及思考
【片段3】
1.Read and match
Kipper哭了之后幫助村民和巨人回來后意外摔倒,Kipper幫助他。故事緊湊,且最能體現主人公Kipper幫助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質,應給學生時間帶著問題思考品讀故事。所以筆者拋出問題“If you were Kipper, what would you do to villagers and the giant?”后,讓學生完成練習紙上圖文匹配的活動,并強調找關鍵詞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下圖:
新課改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在課堂上發揮的是主導作用,而課堂的主體仍是學生。第一次教學實施筆者確實存在趕著學生往前跑的失誤,教師說的比學生多。第二次教學實施,這個故事的亮點環節,筆者修改了教學設計,學生不再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不僅潤物般輕盈地在匹配活動中理解了生詞的意義,更有時間消化問題、閱讀文本,讓思維沉浸到繪本的世界中去。第一次教學實施中出現的疲勞狀態一掃而空,學生因新的教學任務和閱讀好奇而狀態飽滿。
2.針對第一次教學實施流水賬一般地進行教學,本次筆者設計此表格(如下圖),以故事進行時間順序和人物為坐標,通過關注故事的開頭、中間、結尾,整體感知、理解故事大意并建立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使得思維過程可視化,同時也是幫助學生搭建輸出平臺,外顯思維發展。
筆者沒有“一手操辦”,搭建了主體框架,每進行完一個環節,便由學生討論完成。學生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思維時刻在運轉,通過問題求解和討論,進一步發展了高階思維品質和合作學習能力。
三、感悟與收獲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活動,筆者勇于正視錯誤,查閱資料,發現了更廣闊的教學天地,工作熱情高漲。對小學高段故事性繪本教學中高階思維的培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第一,教師要全面理解文本,不應過于注重被文字信息、語言知識。對于學生陌生的詞匯,無需過于糾結和過多解釋,可通過圖片釋義、肢體語言和簡單的英語描述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猜測和理解,培養學生文本邏輯能力和思維力。
第二,教學形式應靈活多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偏好,培養高階思維。猜測故事情節、猜測人物對白等多元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走進繪本角色,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借助思維導圖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外顯思維路線,內化思維品質;排序、圖文匹配、小結活動等,有利于學生訓練思維的問題求解能力;最喜歡的故事環節、從故事中學到什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三,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受,教師不應滿堂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留白去體會故事。
高階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賴于教師不斷的實踐和反思,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思維為重點去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張伊娜.對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優與思——第七屆全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現場教授觀摩研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4(7):32.
[2]周云鳳.讓繪本閱讀走進低年級英語課堂[J].學園,2014(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