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慶

【摘 要】目的:探討CT影像學分析對脂肪肝肝癌的診斷價值,為提高該類病癥的診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從本院檔案科中調取相關的病案資料,時間區間設定為2017年1月-2019年6月,對象為來我院接受CT檢查并確診的脂肪肝肝癌患者共65例,對其影像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所有確診為肝癌的患者中,合并輕度脂肪肝的患者13例,中度脂肪肝患者27例,重度脂肪肝患者25例,誤診2例,經重新檢測后確診。結論:根據相關患者的影像資料分析后可以發現,其影像表現出明確的特異性,對該類病癥的臨床診斷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應予以推廣。
【關鍵詞】脂肪肝;CT影像;肝癌;特征;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165-01
在臨床上,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癥狀,指因各種因素造成的脂肪細胞在肝臟內的過度堆積而造成的病理性變化。大量的醫學報道顯示,脂肪肝與肝硬化、肝癌等病癥密切相關,尤其是肝癌,目前在臨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針對晚期患者的治療方案,多以化療控制癌細胞擴散為主,治療效果欠佳。因此,盡早明確診斷脂肪肝背景下的肝癌病癥,在病程發展早期,病情穩定時及時介入治療,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延緩病情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CT影像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但由于肝臟的脂肪形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如何提高CT影像分析的準確度成為了早期診斷的關鍵因素。本文結合影像科工作實際經驗,對65例患者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從本院檔案科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間來本院檢查并確診為脂肪肝肝癌的患者資料65例,并根據常用的肝脾CT比值將脂肪肝程度分為輕度脂肪肝(比值≤1),中度脂肪肝(比值≤0.7)和重度脂肪肝(比值≤0.5)三種?;颊呷后w中男性56例,女性9例;年齡最大者77歲,最小者42歲,平均年齡(49.36±1.74)歲;病程最短6年,最長17年,平均病程(9.54±2.25)年,選取的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合并其他癥狀,本次研究也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我院16層螺旋CT機展開醫學影像檢查,提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項,輔助患者躺平,對其展開肝臟上行掃面以及三期增強掃描。掃描方式為:120kv,250mA,層厚5mm,螺距自動調節,使用對比劑碘帕醇(300mgI/mL)80~100mL,速率3~4mL/s,分別注藥在三期掃描時間為28~32s,65~75s,250~320s。待完成掃描檢查后,對設備進行例行維護調整,同時將掃描數據存儲備份。
2 結果
在影像分析環節,將6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設置同等規模的正常肝密度組作為對照組,對比分析不同程度脂肪肝背景下肝癌腫塊密度的影像特征。將平掃病灶密度作為對象,執行(n,%)統計比較:觀察組低密度(13,20.0)例、等密度(27,41.53)例、高密度(25,38.47)例;對照組低密度(46,70.77)例、等密度(15,23.08)例、高密度(4,6.15)例,兩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給出了觀察組的詳細統計信息。
3 討論
我國是肝癌(HCC)高發國家,肝癌已經成為了影響我國群眾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高居第二位,僅排在肺癌之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肝癌(SHCC)在臨床上并無明顯癥狀,且75%以上的癌癥患者均為慢性肝病發展而來,即使身體出現不適,也常誤認為是肝病所致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脂肪肝作為一種常見肝病,在長期的持續性病變過程中,會形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繼而進一步導致肝癌,因此,臨床醫學界已經普遍認定了HCC為脂肪肝的晚期并發癥。
由此可以看出,在SHCC階段盡早確診,并及時展開臨床治療,對于延緩患者病情發展,延長患者壽命,提高其生存質量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但由于SHCC階段患者通常無法明顯察覺身體異常,如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大多是在參加單位體檢,或是由于脂肪肝導致身體不適時主動前來醫院行CT檢查時發現其罹患肝癌的。
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進步,多層螺旋CT也在各大醫院中普遍應用,顯著的提高了肝癌診斷的準確性。雖然在脂肪肝背景下增大了肝癌病灶的檢出難度,但依舊可以通過將平掃結果與增強掃描的結果進行交叉對比,從而更有效的發現異常密度的病灶位置與大小,目前這一檢查方式也成為了HCC影像定性診斷的重要標準。
CT平掃后出現脂肪肝合并環形或弧形高密度影時,應注意合并肝占位。原因可能是腫瘤周圍受壓的肝細胞門脈血供量減少,脂肪浸潤亦減少而產生的。近年來多數學者也將CT平掃列為常規檢查,特別是造成肝臟密度改變的彌漫型病變(例脂肪肝、血色素沉著癥、肝硬化)等病癥的HCC診斷。一般情況下,HCC的CT掃描顯示為平掃低密度及動脈期出現高密度,門靜脈期的等密度及低密度,延遲期低密度等表示對比劑“快進快出”特點。但出現在脂肪肝背景下的HCC,因為肝實質密度下降,所以與病變部位的密度差異變小,其影像學特征包含較多的不典型性,還容易與相關的局部病灶性疾病變混淆。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CT多期增強掃描的方式,對提高SHCC的檢出率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通過螺旋CT增強后多次掃描,提高對病變位置的檢測力度,以實現更細致的篩查效果;其二是通過交叉對比,使得SHCC增強掃描后的影像學特征更加的突出,從而極大的減少了以往易出現漏診的肝臟小病變。
4 結語
綜上所述,脂肪肝隨著病程的發展,會逐漸提高誘發肝癌的幾率,早期影像學檢查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通過CT平掃和增強CT的檢查,可顯著提高脂肪肝背景下的HCC的診斷水平,在臨床上應予以充分的重視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建利,周少明.脂肪肝的影像學定量評估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7,16(18):3097-3099.
[2] 楊家進,吳建兵.原發性肝癌綜合介入治療進展[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8,22(2):118-119.
[3] 徐錦媚,劉穎嫻,劉言,等.脂肪肝聲像圖分度在脂肪肝及相關內分泌代謝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8,17(12):843-845.
[4] 楊秀文.64層螺旋CT對肝癌及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的鑒別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2):134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