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龍
【摘 ?要】目的:探究螺旋CT和磁共振在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行螺旋CT檢查)、實驗組(行磁共振檢查),每組各35例。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肝臟囊性占位確診率、炎性病變確診率。結果:兩組肝臟囊性占位確診率相比,P>0.05,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相比對照組,實驗組炎性病變確診率更高,P<0.05,比較有差異性。結論:螺旋CT、磁共振均可精準診斷肝臟囊性占位病變,但在診斷炎性病變上,磁共振診斷準確率更高,可作用肝臟囊性占位炎性病變的首選診斷方法。
【關鍵詞】螺旋CT;磁共振;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31-02
肝臟囊性占位病變為臨床常見病,是指寄生蟲、淤血、結核等對肝臟所致疾病,內含囊性腫瘤、炎性囊性病變、寄生蟲囊性病變等,可導致患者出現頭暈、乏力、發熱、腹痛等癥狀[1]。若患者未及早確診并得到治療,可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目前,臨床可采取螺旋CT、磁共振(MRI)予以肝臟囊性占位病變診斷,二者具有各自優勢與特點[2]。為進一步明確螺旋CT與磁共振診斷肝臟囊性占位病變的效果,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0例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患者為例,經分組予以螺旋CT、磁共振診斷,現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實驗組,每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肝臟囊性占位病變,且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其中,實驗組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47.35±8.22)歲;17例肝膿腫,6例結腸癌,6例胰腺癌,6例肝包蟲囊腫。對照組有21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7.46±8.34)歲;15例肝膿腫,7例結腸癌,7例胰腺癌,6例肝包蟲囊腫。經統計學計算后,兩組患者的基礎數據顯示,P>0.05,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可予以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螺旋CT檢查,即:選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32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參數:電流240mA,層厚5-10mm,間距5-10mm,自右側膈頂至肝臟下緣予以掃描,在完成常規掃描后,將100ml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經肘靜脈注射后,行增強掃描,流速2-3mL/s,再行肝臟動態三期增強掃描、延遲掃描。
1.2.2 實驗組行磁共振檢查,即:選用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1.5T磁共振掃描機進行檢查,參數:最大梯度場:60mT/m,自右側膈頂至肝臟下緣按照患者診斷需求自不同方位予以T1WI、T2WI、T1WI增強掃描,在完成常規掃描后,將15ml釓噴酸葡胺造影劑經肘靜脈注射后,行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肝臟囊性占位確診率、炎性病變確診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研究數據,資料描述形式:計數資料為n(%),計量資料為(
±s);差異檢驗:計數資料為χ2,計量資料為t;P<0.05表明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肝臟囊性占位確診率
實驗組、對照組各確診35例(100.0%)、35例(100.0%)肝臟囊性占位。兩組肝臟囊性占位確診率相比,χ2=0,P=1,P>0.05,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2.2 對比兩組炎性病變確診率
實驗組、對照組各確診30例(85.71%)、19例(54.29%)炎性病變。相比對照組,實驗組炎性病變確診率更高,χ2=8.231,P=0.004,P<0.05,比較有差異性。
3 討論
作為臨床常見、多發肝臟疾病,肝臟囊性占位病變包含多種疾病類型,因此病灶性質、大小具有一定差異性,須臨床按照疾病類型予以對癥治療,方可獲取最佳療效[3]。因此,須臨床在制定治療方案前明確患者病變性質與類型,以利于患者預后。目前,臨床可經螺旋CT、磁共振予以診斷,即經門靜脈期、平衡期肝臟組織密度掃查明確囊變病灶密度與正常肝臟組織密度間差異性,從而對病灶范圍、與周圍組織相關性予以明確,確定病變情況,再經增強掃描明確患者病灶血供情況,以確診病情[4]。此外,螺旋CT無時間限制,可對模型進行回顧性構建,也不受無層間隔大小、重建次數限制,相對來說更為便捷。而磁共振無輻射,不會影響患者健康,因其無發射性,可使掃描圖像分辨率更高,更利于臨床檢查醫生結合影像學圖像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但受囊變種類、性質不同影響,螺旋CT、磁共振間診斷結果存在一定差異。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肝臟囊性占位確診率相比,P>0.05,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說明螺旋CT、磁共振均可真實反映肝臟囊性占位病變情況。但相比對照組,實驗組炎性病變確診率更高,P<0.05,比較有差異性。說明在診斷炎性病變上,磁共振效果更佳。這是因為,磁共振具有多方位掃描優勢,可將囊性病變內部組織成分、血流信號情況清晰顯示出來,更利于臨床醫生對患者囊性病變性質、類型予以確定。
綜上所述,螺旋CT、磁共振均可精準診斷肝臟囊性占位病變,但在診斷炎性病變上,磁共振診斷準確率更高。因此,臨床在診斷肝臟囊性占位病變時,應在精準診斷結果同時,降低診斷步驟對患者的影響,盡可能一次將患者病灶部位、大小及病理特征清晰展示出來,以利于臨床后續予以患者精準治療,從而加快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俊平.探討螺旋CT和磁共振(MRI)在肝臟囊性占位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20):122-123.
[2] 馬林建.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行螺旋CT和磁共振診斷的臨床價值對比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09):40-41.
[3] 陸紀元.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在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04):535-536.
[4] 林堅全,馮秀珍,黃河文.螺旋CT與核磁共振在肝臟囊性占位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