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球 劉燕玲
【摘 ?要】目的:探究預見性護理對高危妊娠產婦產后并發癥及嬰兒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86例高危妊娠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分別予以預見性護理、常規護理。結果: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嬰兒不良結局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高危妊娠產婦予以預見性護理,能有效減少產后并發癥、嬰兒不良結局發生,值得推廣。
【關鍵詞】高危妊娠產婦;預見性護理;并發癥;嬰兒結局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183-01
高危妊娠是指本次妊娠對孕產婦及胎嬰兒有較高危險性,可導致難產[1]。值得注意的為,高危妊娠產婦產后易發生再次出血等并發癥,嚴重威脅生命安全,因此,對高危妊娠產婦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干預,減少產后并發癥發生,減少嬰兒不良結局發生意義重大。本次研究,對我院部分高危妊娠產婦應用到預見性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我院86例高危妊娠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45例、對照組41例。實驗組年齡26~36歲,平均(29.87±2.08)歲,疾病類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5例,貧血12例,癲癇8例;對照組,年齡27~35歲,平均(30.54±1.89)歲,疾病類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1例,貧血14例,癲癇6例。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告知產婦妊娠期間注意事項,加強圍生期相關知識、合并并發癥的防治知識宣教及護理知識宣教、環境護理等常規護理。
實驗組予以預見性護理。內容如下。
第一,組建預見性護理小組。以主任醫師、營養師、心理師、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遂對患者病情、心理狀態、體重、胎兒發育情況、用藥史、宮縮情況及凝血是否異常等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建立高危管理檔案。
第二,具體實施。
(1)產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依據心理評估結果對產婦進行心理干預,鼓勵產婦將內心想法訴出,耐心傾聽,表示充分理解與支持,傳授產婦平靜心情方法,如深呼吸法,自我暗示法等,減輕內心恐懼與焦慮,同時鼓勵家屬給予關心,減輕產婦內心煩悶感。②營養干預。告知產婦充足的營養為保障胎兒完好發育基礎,依據產婦具體體質制定適宜食譜。針對有胎盤功能減退、胎兒發育遲緩產婦,應加強高蛋白、高能量、維生素、鐵、鈣、氨基酸等食物供給。針對合并糖尿病產婦,應控制飲食,達到改善子宮胎盤血液循環,減少胎兒窘迫。③病情觀察。加強產婦生命體征、面色觀察,如陰道流血情況、胎兒心率,宮縮情況、羊水性質等,及時干預。
(2)產時護理。
生產過程中,可給予產婦導樂球等工具輔助按摩,或可播放舒緩音樂,減輕患者緊張、焦慮情緒,改善分娩結局,提升母嬰質量。
(3)產后護理。
①出血護理。產后2h為出血高發階段,應加強出血觀察,觀察產婦是否出現冷汗,詢問產婦是否出現頭暈,加強陰道血流情況觀察,出現異常及時干預,同時,可給予產婦子宮適當按摩,促使宮腔內積血、血塊排出,加速子宮收縮,減少子宮缺血情況發生,謹遵醫囑給予其抗生素干預,減少宮腔感染并發癥發生。②新生兒護理。針對早產兒或極低體重兒,護理人員應將其作為重點護理對象,專人護理,促使其更好生長發育。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再次出血、宮腔感染、子宮缺血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觀察早產、過期產、巨大兒、窒息等不良嬰兒結局。
1.4 統計學分析
軟件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
±s)、計數資料行t檢驗、χ2對比,P<0.05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嬰兒不良結局比較
實驗組早產1例、過期產1例,不良結局發生率為4.44%;對照組早產5例、過期產4例,不良結局發生率為21.95%,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5.895,P=0.024)
3 討論
高危妊娠對孕產婦及嬰兒有較高危險性,導致高危妊娠因素較多,需進行孕期指導促使其安全生產,同時,再輔以有效的護理措施,提升優生優育率,減少產后并發癥[2]。
本次研究,實驗組應用預見性護理,患者母嬰情況均優于對照組。預見性護理是依據以往臨床中疾病的發生規律,預先對患者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予以評估,盡早采取措施予以規避,其遵循先預防后治療原則,完美的體現了護理措施的全面性與及時性,能提供給患者最優質的護理服務。觀察護理內容,預見性護理從產前、產時、產后三階段對產婦進行護理,可改善患者心態,減少產后并發癥發生,減少嬰兒不良結局發生,提升母嬰生存質量。
綜上,對高危妊娠產婦予以預見性護理,能有效減少產后并發癥、嬰兒不良結局發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福香. 高危妊娠篩查與管理初探[J]. 飲食保健, 2018, 5(46):291.
[2] 段曉艷. 優質護理干預對高危妊娠產婦妊娠結局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7, 34(5):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