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 浦蘭娟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汽車相關專業中,基于成果導向型的教學模式對《新能源汽車》課程進 行改革探討,以成果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項目導入式+校企聯動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滿足行業對人才需求,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能源汽車》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改革探討
汽車自發明以來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對人類的文明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汽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的重要標志,然而隨著各個國家汽車工業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全球的汽車保有量急劇增加,使得人們面臨由此帶來的石油短缺和環境破壞的挑戰[1]。新能源汽車的興起使汽車工業面臨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新能源汽車是多種高新技術凝聚的工業產品,集汽車、材料、電子、信息、電池、電機、智能控制等學科領域和工程技術的最新成果于一體,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然而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能型人才的稀缺和質量低等問題成為了制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及成功轉型的重要瓶頸[2]。探索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課程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知識,對提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成果為導向的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成果導向式課程評價方式的研究開始于2003年,但直到2012年成果導向教育才開始真正地走向大家的視野,2011年李坤崇在《大學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著作中對此進行了概括。如中原大學以學生基本能力為導向進行課程規劃,建立了“學生生涯地圖機制”,以圖像化呈現學生基本能力的構成,有利于考核指標的構建。中國香港地區對成果導向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早,與臺灣地區同屬我國成果導向教育研究的領頭羊,2007年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陳正豪曾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講話,他指出,香港大學工學院將針對工程教育發展的模式和需求,設定相應的課程體系,有目的有導向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近幾年對于汽車類專業的學習產出教育(OBE)的研究也逐年增加,比如2018年山東交通學院的李方媛等人對于“OBE理念下引導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實踐”的研究中指出,利用精確的學習成果產出及評價標準,混合式教學活動助導學習,用多種多樣的考核辦法完成最終學習成果的評估,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2018年王雅紅等人在“淺談汽車電子專業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開發”中闡述了成果導向課程開發的模式及流程,形成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對現有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刪除和增加形成新的課程體系。
2 成果為導向的國外相關研究現狀
成果導向教育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相繼傳播到日本、英國、馬拉西亞、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亞以及中國香港等地,成果導向教育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理論基礎,無論是50年代的泰勒目標理論、布魯姆的掌握性學習理論、60年代能力導向的教育理論還是標準參照學習理論都是成果導向教育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2016年Janet Bettistin等人的研究將成果導向教學應用到課堂上,并對實施效果產生的導向作用進行了研究,他指出盡管成果導向教育運用涉及教育當局者、專家學者、父母、學生等多個群體,但對成功實現關鍵作用的還是課堂上的教師。另外在2017年Harden等人還提出了以鴕鳥、孔雀和海貍為原型的實施效果檢測模型和詳細目錄監測清單。2011年Kennedy從政治、理論和實踐三者之間的關系入手對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進行分析,他認為政治、理論和實踐三者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于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并對實施效果產生導向性作用。綜上所述,國外對于成果導向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的內容多集中在理論基礎、概念闡述、發展歷程分析、課程發展模式研究和實施要點分析上,在這基礎上有利于幫助我國教育者全面認識成果導向教育,掌握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要點。
3 基于成果導向的《新能源汽車》課程改革思路
將成果導向教育應用于《新能源汽車》課程中,探索適合于學生發展,服務與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考核模式,《新能源汽車》課程為交通工程系車輛工程專業和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開設于大四第一學期,針對以往授課過程發現大多數學生課堂表現比較沉悶,并且由于大四找工作壓力及畢業設計壓力使得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學習并不重視,課堂積極性不高,因此本課題針對以上問題,首先將課程內容根據難易程度劃分為不同的模塊,并根據不同模塊的特點給學生布置不同的發散性作業(例如模型制作、電路設計以及軟件建模等),其次對學生自主完成的作業進行收集和整理形成完善系統的過程性成長資料,最后將學生學期過程中積累的成果性資料列入到課程考核中,并形成學生的學習“成長檔案”,從而提高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注重過程性考核的模式完善課程考核制度。實現有助于學生成長和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教育改革,為改善學生課堂聽課效率,提高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將成果導向教育課程評價有機結合。將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并布置相應的發散性作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及創新能力,以成果為導向激發學生對于《新能源汽車》課程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成果導向型課程考核模式的探索,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制度,更加公正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具備對新能源汽車基本構造的了解,關鍵技術的開發流程以及常見新能源汽車故障檢測的能力,培養具有過硬的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人員。
4 總結
在本課程改革中應著名教育專家姜大源教授所倡導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方法,從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換以及學習情境設計等環節,通過歸納、轉換、演繹最終實現工作過程到學習過程的轉換,注重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與行業發展的需要,在學科和行業內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新能源汽車》課程的教學研究還需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改進。
基金項目:齊齊哈爾工程學院課題,課題名稱: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新能源汽車》課程考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GYB2019009。
參考文獻:
[1] 袁新.構建服務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的汽車類專業課程體系[J],時代農機,2019.9:145-146.
[2] 魏顯昆.構建服務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的汽車類專業課程體系[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9.1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