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摘要】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歷來被視為“民族文化的靈魂”,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老師并不能只是把舞蹈動作單一的教給學生,而是把民間舞蹈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指導和啟發學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不同民族的動勢原理和風格特色,并培養出學生運用身體語言生動地體現不同地區的民間舞蹈文化。
【關鍵字】民族文化? ?民間舞蹈?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8-144-02
我國民族文化是享譽世界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也是一代代人通過長期積累所得到得精華,“取其精髓,丟棄糟粕”, 民族融合才能共同發展,才能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若,民族文化不被認同,就以為著這個民族不被接受,不被認可,談什么融合、談什么和諧。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特點,這種歷史上各民族和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觀念、宗教禮俗和審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中國民間舞樣式之多,內容之廣,風格之別,動律之異的鮮明特色。
在遠古時期,民間舞蹈已產生了萌芽,它始于巫術活動和對神崇敬的表達。而在內涵里,舞蹈就已經作為一種肢體語言存在了。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舞蹈作為文化積淀的傳承手段,其自身的層面有了本質的飛躍。因此,民間舞的繼承性便成為中國民間舞蹈發展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一種群體化的自我審美中來完成與繼承文化的過程。從最初的個體感情抒發,演繹成群眾集體創作的成果,又從最初的田間地頭式的勞動謳歌發展成為一種自我娛樂,并在娛樂中接受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眾性和娛樂性就必然構成了中國民間舞蹈發展的另一基本特征。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時代。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斷推進,民間舞蹈應把目光投向時代,投向四周。民族舞蹈文化正處在一個變化和發展的時期,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我們要用發展、創新的意識來看待民間舞蹈創作,必須要堅持傳統與現代意識相結合。民族民間舞蹈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風格、民族韻律以及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等,必須在真正理解民族舞蹈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本質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理念、研究的態度、前瞻的意識和發展的眼光,緊緊抓住民族化的特征,認真分析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透過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追求更深層次的文化底韻。
羅雄巖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劃分為農耕文化、草原文化、農牧文化、綠洲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種文化類型,這是由于各民族地域、自然環境和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農耕文化型——主要是分布在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等三大平原區,以及西南云貴高原的丘陵河谷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以耕作勞動為主,多信仰佛教、道教,以及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企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觀念。舞蹈形式豐富多樣,舞姿動律優美、和諧、安詳。如漢族、朝鮮族、傣族等。草原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遼闊草原、駿馬馳騁的蒙古族,他們以從事狩獵、游牧與畜牧業為主,普遍信仰薩滿教,而且他們把翱翔于藍天自由的雄鷹和馳騁草原的駿馬作為本民族的象征。使得蒙古族舞蹈動作獨具瀟灑、豪放的風格,并在舞蹈中體現出有著“天之驕子”之稱的蒙古族人民心胸開闊、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農牧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上的山區或河谷地帶,以從事農業、牧業、林業的勞動生活為主的民族,如藏族、羌族、納西族等。在藏族舞蹈中由于地勢、自然環境、勞動生活的關系,形成藏族舞蹈前傾、懈胯、松弛的體態風格。他們的舞蹈文化與宗教文化密不可分,他們信仰藏傳佛教、崇奉多神,如神鳥“孔雀”(吉祥的象征),在舞蹈中人們用舞姿來模仿神鳥的形態,充分體現出藏族人民虔誠的宗教心理,對美好愿望的憧憬。
對于普通高中舞蹈教育來說,它是普及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一個重要范疇,雖然民族民間舞蹈的知識只是滲入僅僅只是在“大概、知道”的基礎上。學生并不能通過一個簡單的作品去判斷它究竟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含義在里面,為什么會在舞蹈中表現這樣的情感。我們都說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傳情達意,抒發情懷。教師把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質,發展形象思維,增強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作為是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清楚地體會到民族舞蹈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形體動態的傳授過程,同時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授過程,課堂上不僅是一種肢體動作的學習,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非語言文字的人體動態文化的學習。因此,我們把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滲透在民族舞蹈的學中,并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服飾等各個方面,在課堂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能啟發學生發散思維,能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風格特點。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賦予民族舞蹈教學更深厚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藝術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本學期,全柳州市展開了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的比賽,我校學生代表了學校參加比賽,學生們所表演的的民族民間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對該民族的風格,節奏舞感都掌握得較為熟練,她們能夠跟著音樂從一開始“笑”到音樂結束。但是從情感的表達中,不難發現,孩子們只是緊緊停留在一個很淺的“笑”,而并沒有更深入的體會,舞蹈作品當中所蘊含的真實情感。因而,這就是在教學中,我們所忽略的真實情感。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歷來被視為“民族文化的靈魂”,它用人類自身的形 體動作和思想情感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傳情達意,抒發情懷。在舞蹈教育中是文化的精華。
我認為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老師并不能只是把舞蹈動作單一的教給學生,而是把民間舞蹈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指導和啟發學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使學生更準確的掌握不同民族的動勢原理和風格特色,并培養出學生運用身體語言生動地體現不同地區的民間舞蹈文化。從體態、動律中體現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性。例如:
東北秧歌,它的基本體態是始終保持上身前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它是始終貫穿于舞姿動作中。然而對于許多新接觸東北秧歌這一民間舞種的學生來說在做動作過程中,總是產生對東北秧歌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基本體態而感到疑惑,他們根本對這種體態的由來全然不知,只是純粹的外在模仿老師的體態,所以久而久之在舞蹈動作中很容易忽略基本體態的表現,而失去了東北秧歌獨特的內在韻味。其實,學生確實注重了在“學”,而是老師缺少了在“教”。假如,我們換一種教學方式,首先介紹“秧歌的聚集地:東北秧歌流傳于我國的東北三省它熱烈、火爆、逗趣、詼諧的獨特風格特點。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蘊含著關東人民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趣。東北秧歌有其特定的風格,這種風格存在于各種動作之中。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闊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活潑),浪中俏,俏中艮。在舞蹈當中,他們常用的道具有:手絹花,扇子,紅綢,腰鼓等。倘若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教學,也許學生能夠更快,更準確的理解到其民間舞蹈中的含義所在,比起,單一而枯燥的教學來說,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所接受與適應。
對民間舞蹈文化的潛在認識,使我們更深的了解各民族民間舞蹈由于歷史傳統文化、地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而導致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傳統觀念、舞蹈形式也有很大差異,所以說各民族的傳統舞蹈形式與他們本民族的文化是緊密聯系的。而回歸于民間舞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只是僅僅停留于模仿和復制動作而缺少對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導致不管跳什么民族都是一種韻味,沒有特色。作為一名教授舞蹈藝術的老師,運用民間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中來啟發和指導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在跳著某個民族的舞蹈的同時,其實也就是在演繹著某個民族的文化,演繹的好壞直接與他們對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認識密切相關。現在我們課堂教學中的所涉及的很多民族民間舞蹈教材都是由許多老前輩們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并創編。而且現在全國的一些重大的舞蹈賽事也將民族民間組合列為一項單獨的比賽,就是有意讓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更多的進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讓我們可以更為積極的去繼承并發展這些舞蹈文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民間舞蹈文化一樣,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是傳統文化鏈條中非常重要而不容忽視的一環。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載體極富生命力,無論是世界的還是中國的民間舞蹈,其承載的歷史信息與文化蘊含的分量都決定了其美學史乃至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 考 文 獻]
[1]呼斯樂.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蒙古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開發[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
[2]牛娜娜.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省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
[3]陳蘊賢.泉州南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模式的構建[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8-01.
[4]尚敏.藝術文化傳承視域下的甘肅地方音樂舞蹈文獻庫的建設及思考[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