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萍
【摘要】教學方法的選取,對于道德法治課堂是否更有效,是否更有吸引力比較重要。作為道德與法治老師應根據實際選取合適的方法,重新整合教材資源,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材。在課堂實踐中恰當運用“一案到底”教學法,會讓你領略到教學上另一番新的風景。
【關鍵字】道德與法治課堂? ?“一案到底”教學法? ?優點和運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8-159-02
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前叫初中政治。從事初中政治教學多年,總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夠打動學生,讓他們喜歡上我的課。為此,我在教學中會經常反思,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更好,怎樣設計課堂的效果會更有效一點。
作為教師,必須要有較好的學科素養,才能駕馭好你的課堂。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時政性較強的科目,所以平時我會注意收集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素材和關注時事新聞。上課時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去引入和運用合適的材料或案例創設情境和問題,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去思考探究,從而吸引更多學生上好課。這種案例式教學法是我在課堂中運用得比較多的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政治教材也幾經變遷。現在我們采用的部編新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豐富和鮮活很多。這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但我們也不能“照本宣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或者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重新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一兩年里,我通過學習和觀摩一些老師的優質課,在自己的課堂里也作了一些嘗試。如用一個連貫的典型的案例,或將案例設計成一個人的故事,設置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思考題形成“探究鏈”,去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獲得新知,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和學科素養,最終實現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就是“一案到底”教學法。
我在上部編八年級上冊《自覺遵守規則》這一課,講授遵守規則要求這一內容時,教材內容對社會規則的遵守強調了四個方面:需要自律和他律,需要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把規則作為行動的準繩,還要堅定維護規則和要積極改進規則。我沒有按教材“平鋪直敘”地將觀點擺給學生,而是以中學生楊小勇的一天作為主線,設計了楊小勇一天發生的故事,把幾個情景探究材料以故事的形式把他們串聯起來,讓學生學起這部分知識有點“故事性”和有“畫面感”。
為了讓學生增強對規則的敬畏意識,理解掌握遵守規則需要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把規則作為行動的準繩。
我設計的第一個情景是:
1.楊小勇因為昨晚做完作業看了會電視,今天起床晚了,當他匆匆忙忙趕回學校的時候: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燈亮了,幾個行人沒等綠燈亮就直接過去。小勇猶豫了一下也跟著過去。根據情景,探究問題:
(1)法不責眾,別人破壞規則,我們也可以破壞規則嗎?可能帶來怎樣的后果?
(2)我們遵守規則,是為了應對外在約束還是基于內心準則?
讓學生圍繞情景思考探究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得出結論:我們要自覺遵守規則,就要敬畏規則,把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接著給學生出示第二個情景:
2.回到學校,數學考試正在進行,數學老師前一天已跟同學們說,準備試行“無人監考”制度。課室靜悄悄,雖然沒有老師在,一場考試同學們都在認真作答,沒有人違反紀律作弊。學生探究分享:
(1)平時約束我們考試不作弊的因素有哪些?
(2)雖然沒有老師在,數學考試同學們都在認真作答,沒有人違反紀律作弊。說明了什么?
通過思考交流,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歸納結論: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我們不能被動依賴他律,而更需要自我約束。
講授遵守規則我們要堅定維護規則時,我接入了第三個情景片段:
3.在課間休息的時候,小勇發現隔壁班的兩位男生在樓道那里一邊聊天一邊吃零食,吃完還把垃圾丟地上。
(1)面對這樣的行為,作為旁觀者的小勇應該怎樣做?
(2)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行為?為了讓此類事情不再發生,請你想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
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情景,扮演角色并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通過活動探究,讓大家明白:我們要堅定維護規則;勸導他人守規則要做到“有禮”“有理”“”“有節”。
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的選取,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扮演,讓學生身臨其景,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實現道德法治課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而解決問題方案的設計又讓學生掌握勸導他人的技巧,增強了維護規則的實踐能力。
最后遵守規則還要改進規則,我設計了這樣的情景:
4.晚上,楊小勇和爸爸媽媽坐在一起看電視,剛好電視播放一則關于近來高鐵“霸座女”、“霸座大媽”和“霸座大爺”的現象頻頻發生的新聞。于是他們一家三口圍繞高鐵霸座的事情討論了起來……請你也參與其中。
(1)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霸座現象頻發?
(2)如果要你針對現有的高鐵霸座處罰規則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你會提出怎樣的措施?
最后一個情景問題的設計,將課本知識和時政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將知識作了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交流討論,明白既定規則會有他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對新規則的制定和改進提合理建議,又培養了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精神。
本課時內容的設計,以學生楊小勇一天的經歷片段作為線索,牽出問題,圍繞情景問題開展活動。讓學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逐個將問題解決擊破。這樣的課堂設計,會讓課堂呈現出一個有畫面的“故事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提高了。
“一案到底”教學法,運用得好會讓你的課堂增色不少。那么,“一案到底”教學法,他的優點在哪?我認為:
1.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案到底”教學法能將分散的材料和情景用一條主線有機聯系起來,讓課堂變得豐滿起來,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它會讓課堂教學的思路清晰很多,方便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故事情景帶出的問題,能啟發學生積極去思考探究和參與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2.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科素養
學生對案例的探究,課堂中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的開展,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形成共識。討論交流和展示,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科素養。
3.促進了我們老師的專業成長
“一案到底”教學法的運用,需要老師花心思和功夫去收集和準備,精心挑選合適的情景和設計好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認真鉆研和吃透教材,深入備課。這一過程,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加強學習,無形中又促進了我們老師的專業成長。
“一案到底”教學法的恰當合理運用,確實會給你的課堂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一案到底”教學法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我們注意些什么問題呢?我有下面的思考:
(一)老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弄懂弄透編者的意圖。對教材內容的創新和開發,不是把知識觀點改頭換面,不能偏離教學目的。相反它是緊緊圍繞教學目的,用一種更適合的更能讓學生易于掌握的方式去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們老師無論采用什么方法實施教學,必須在尊重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去設計你的教學。
(二)我們老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勤奮鉆研的精神。在備課研讀文本時對教材要有自己的新思考,激發新問題,不囿于原有教材,不拘泥于文本。要把課堂設計為你的課堂,需要我們花腦筋花心思和功夫去收集和準備素材例子,并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情景和設計好問題。可能很多老師還是“拿來主義”,不用花腦汁去想去弄而采用現成的。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時政性決定我們在教學素材運用上不能“原地踏步”,而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社會時事的變化去鮮活你的課堂,才會讓你的課堂更有吸引力,更加出彩。
(三)“一案到底 ”教學法要用在合適的教學課時里,要“因材施設”。教無定法,不是所有的課都是用固定的模式去實施,需要我們老師靈活去處理。
這是我在教法上的學習探索和嘗試。的確,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上我們“不拘一格”,才會迎來柳暗花明。今后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課改的道路上練就本領,打造優質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立德樹人,成為學生思想品德的引路人。
[參 考 文 獻]
[1] “一案到底”讓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更有效? 2015《新課程.中旬》李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