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交互式電子音樂作品《聲形》的分析,意圖向讀者展現如何使用數據驅動控制器來進行交互式電子音樂創作和演出的過程。
關鍵詞:電子音樂;數據驅動控制器;交互
《聲形》是一部為Kinect控制器和電子音樂而作的實時交互電子音樂作品。作曲家王馳本科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研究生階段畢業于美國俄勒岡大學音樂系,師從杰弗里·斯托萊特教授,主修電子音樂作曲,著重研究跨媒體交互式音樂創作。這部作品首演于2012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
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漢語詞句當中韻律和平仄起伏的特點。作者認為漢語是所有語言當中最博大精深也是最為難學的,從最古老時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到繁體字、簡體字,漢語的發音和音調的變化可以使聽眾不需要知道說話者所說的具體內容,單單憑借音調的起伏就可以理解說話者想要表達出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
技術層面來分析《聲形》這部作品,在這一類使用數據驅動控制器創作的作品中,數據的改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數據的獲取階段,數據的轉換階段,數據的映射階段。
第一階段:數據的獲取階段,這一階段是作曲家使用數據驅動控制器進行音樂創作時所要經歷的前期準備階段。首先,作曲家要確定作品的音樂形象和演出方式,《聲形》這部作品之所以使用Kinect來創作這部作品,是因為它的大眾化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的創作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是多角度多數據源的控制力。這部作品以新媒體實時互動技術為載體,電子音樂技術理念為基礎,聽眾在觀看作曲家現場用肢體語言與計算機進行交互式表演的同時,又能感受到電子音樂所帶來的震撼聽覺效果。這部作品具有極強的視覺效果和音樂的可聽性,作為交互式電子音樂這類新興的音樂形式,既保留了其先鋒性和實驗性,又做到了“聲”、“形”合一的藝術氣質。
第二階段:數據的轉換階段,作曲家在這一階段中需要考慮到一下幾個方面,首先,作曲家要知道所選擇的控制器的原本數據特性。比如說Kinect所產生的數據傳送到電腦之后顯示出的數據特性與Wii游戲柄的特性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值域范圍不同、數據精度不同、數據穩定性不同以及數據更新速率不同等等;針對不同的控制器,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所要完成的動作和側重點也不盡不同,例如Kinect可以追蹤人體骨骼關節的活動。其次是根據所要創作的作品的需求,將得到的數據修改到最為合適的準確度和使用最穩定最可靠的傳輸方法。比如在《聲形》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將得到的OSC①(Open Sound Control)信息變換成為16Bit高精度數據,然后以MIDI信號的方式發送給Kyma。這種方式比起OSC的發送精度以及Kyma可處理的超高精度雖然看似有一定的數據缺失,但是可以在Max中通過軟件編程修改的方法來彌補這種數據的缺失,同時也具有傳輸穩定以及操作簡單的特點;因為Kyma和電腦之間只需一根常見的網線便可實現傳輸。最后是為下一階段的數據映射做好準備,當外部的控制器設備與電腦連接好以后,需要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了解設備的自身特點,抓住數據變化的特性來進行相應的變形,通過實驗做出判斷,如何最好的應對人體骨骼關節的位置數據。如兩手之間的距離如何對應控制粒子合成中的哪個時間點等等。
第三階段:數據的映射階段,這一階段也是作曲家進行創作過程中最能體現作品的音樂性和特點的部分,這一階段和數據的轉換階段是緊密相連的,數據的變化范圍和變化特性這些本身屬性在最后的映射過程中具有怎樣的潛力和能夠調控的可變參數在數據變形這一階段中已經能夠清晰的認識到了。數據映射也是非常具有魔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作曲家可以把任何的一組可變數據通過事先編程好的Max程序映射到具體的音樂參數當中。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非常精確的量化創作與壓出過程,或者映射控制信息。
這部作品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曲的引入部分,共三分鐘左右,以中高頻段的人聲作為全曲的開頭,這部分的人聲基本都是以點狀的形式出現,加入了大量的混響和延遲效果器,給人一種錯綜復雜的交錯感。在一分半左右的時候,伴隨著演奏者肢體動作的明顯變化,出現了類似于鐘聲的聲音,這個聲音是作曲家本人的原始人聲采樣,經過一系列的電子音樂技術手段,呈現出與原始聲音相差甚遠的鐘聲。
第二部分共五分鐘左右,是全曲的展開和高潮段落,這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小段落,第一小段的聲音素材與第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要是以帶有明顯的音高特征的長線條人聲為基礎,伴隨著時有時無的鐘聲和鈴聲。第二段運用了類似于傳統音樂當中復調的寫作手法,在單線條人聲的基礎上加入了高低各異的多聲部人聲旋律,試圖達到一種多聲部交織在一起的效果。在第三段當中,鐘聲素材慢慢變化成為有節奏的不和諧聲音來作為固定的節奏音型,采用電子音樂中的LOOP的技術由少變多、由薄變厚、又弱變強,將音樂情緒不斷推進,在起到了鋪底的作用的同時又將全曲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是全曲的結束部,也可以看作是傳統作曲當中的變化再現部,共三分鐘左右。在這一部分當中,人聲從之前的“旋律”聲部慢慢轉變成為低頻段的鋪底持續音,和高頻段的鈴聲形成一種不同空間、頻段、色彩的對話方式。全曲最終是以人聲作為持續音逐漸淡出的方式結束,這種開放式結尾也正體現出了交互式電子音樂即興多變的創作特點。
注釋:
① Open Sound Control簡稱OSC,它是計算機、聲音合成器和其他媒體設備之間的通訊協議,目前被用于諸多領域當中。
參考文獻
[1] 李鵬云.電子音樂的表演形式及特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01).
作者簡介:杜嘯虎(1986-),男,山東人,研究生學歷,武漢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