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慧雯
摘? 要:盧梭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而社會大眾對于他所創作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部著作的評價也并不統一,有些人贊同盧梭的思想,同時也有些人批判盧梭的理念。當然這部作品中的一些語句和內容還是比較精彩的,在現實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的控訴,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批評了在這本書中所存在的矛盾和理論思想,因為它經不起推敲。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后,也發現在這部作品中所存在的一些理論思想方面的漏洞,盡管這樣,我依舊認為盧梭的這部作品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其閃光點。他在這部作品中深深大的揭露出了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爭議問題,并且也因此而引起了人民對于文明社會發展大的思考。本篇文章便是在這一基礎上來對盧梭的這部作品進行了現代化自由觀念的研究,并且深入的分析了其所具有的現實性含義。
關鍵詞: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基礎與起源》;自由觀;反思
在《論人類不平等起源和基礎》這部作品中,其核心思想是“自由意志”以及“可完善性”,這兩個詞也是這部作品中最為基本的思想內涵,也被盧梭認定是人類與動物之間最為明顯的差別。就像是盧梭所理解的那般,可完善性的說法與其時代的功利主義科學之間還存在非常鮮明的一致性狀況,并且自由意志能夠深刻的體現出其形象色彩,有些批評也需要從這一角度上來進行相應的解釋說明。盧梭表示這不單單是一種人類對于自由的追求,同時也可以是政治理念的偽裝,而最注重的目的則是要規避在宗教權力等方面所遭受到的迫害。
《論人類不平等的基礎和起源》的反思
對文明的反思
在這部作品中盧梭寫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是否有人曾經聽說過,一個自由的野蠻人想過要抱怨生活,想過要自殺?”而這一句在我看來也是這部作品中最為經典的話語。僅僅從這句話上來說便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野蠻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并不會抱怨生活,那么生活在良好的物質生活基礎上,在科技發達的環境中,人們為何要整天抱怨生活?為什么經常有人會因為生活的壓力和無助而絕望自殺?
文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也應該以此來對文明社會進行相應的概括和分析,因為受益于文明有利的一面,就需要承擔被割傷的一面。從原始的自然狀態中逐漸的脫離出來,通過千年的文明發展也逐漸的明確了野蠻人所不敢現象的舒適生活環境。不過正是因為這些所的,讓欲望更加的膨脹,也讓生活很難得到相應的滿足。就像是盧梭所提出的那樣,會通過空閑的時間也為自己創造父輩都沒有享受過的優越條件,不過這也給自己套上了一個無法預料的枷鎖。筆者認為,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所謂的枷鎖,才逐漸的讓人們忘記了曾經的平靜生活,從而追求一個更加復雜卻充滿激情的生活環境。
關于自由
在盧梭所創作的《審核會契約論》這部作品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我個人這便是該部作品中的經典言論,針對兩個著作進行相應的分析研究,我們能夠相對明顯的發現盧梭對于自由的贊揚和追求,他認為為了追求自由,野獸將會在限制其自由的鐵柵欄上沖撞的頭破血流。當野蠻人在鄙視歐洲人享受生活的同時,他們也需要為了饑餓和生活而奔波勞碌,為了保證自己的獨立地位,敢于冒著生命的危險而斗爭。奴隸沒有任何理由享受自由,這段精彩的描述也讓看見了盧梭對于自由的重視。
不單是盧梭注重自由,其實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視自由,也都渴望能夠得到自由。不過就像盧梭所提到的那般,通常來說都是事與愿違,認為得到的越多,那么便越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奔向自由的條件。不過最終卻發現在這一條道路上所需要承受的也越來越多,身上的枷鎖也在不斷的增加,即便是脫離了一種困境,那么也會有著另外的困境等著。也許這便是所有的“自由的困境”。
關于憐憫
從盧梭的思想中我們能夠發現“憐憫”就是其核心思想之一,對于他的理念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他也認為“憐憫”之心對于人類的成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盧梭的思想中還能夠發現,他將憐憫認作是一種純天然的情感,這也是一種不需要去思考便會擁有的情感。但是,祝賀也是一種存在于人類本性思想中的情感,在理性的思想中逐漸的消失。盧梭從書中的解釋中表示,當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騷亂和打斗的時候,絕大多數的賤民都會在此時選擇接近圍觀,并且發表自己的意見,而謹慎的人則會在很遠的地方看著,不過最終能夠去勸阻打架的還是買菜的婦女,甚至是街頭的流氓,他們勸阻的原因就是要阻止上層社會人之間的互相殘殺。誰也不想進入到一場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麻煩事件中,怎樣才能夠留住自己的憐憫,從而不讓它被理性所卷走呢?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發揮出人類的另外一個本性,那就是自愛,要愛惜自己。
關于憐憫,盧梭在書中表示,在劇院中能夠看見很多劇情,甚至會為劇情中的人們而留下同情的眼淚,加入說這些人都處于一個暴君的地位,甚至還會加重對于敵人的折磨。而憐憫也僅僅是置身事外才能夠發揮出的一種作用,當看見當事人向他人施暴的時候,甚至都不會對受害者產生一絲絲的憐憫,那么這樣的情況又該怎樣來解釋呢?同情劇中的人物,認為自己就是劇中的受害者,因為會產生同情的心理。不過,如果說自己是施暴者的話那么便不會對受害者產生任何的認同,那么從這點上來說施暴者有些時候其實并沒有同情心。憐憫與否也是自愛心理的影響。
對于現代自由觀的意義
從最初的論述開始,盧梭便提出了動物一定會受到身體本能的影響,而人類雖然說也會受到這一方面的影響,但是在潛意識中卻明白自己所需要接受和拒絕的東西。人們也認為有服從或者是不服從的自由,那么便能夠從自由意識上來顯示出人類的靈魂靈性。在精神性以及科學的機械規律上并不能夠對此作出相應的解釋說明。但是就像是在前文中所提出的觀點一樣,人類的物種特性和理解也會涉及到哲學層面上的爭論。那么在盧梭這個時代中所爭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自然因果這一層面,主要就是因為在大自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任何一種因果都會產生潛在的威脅。那么如果在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被一個具體的原因所影響,那么個人的行為也不會受到自由意志的支配,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遵守因果循環的規律。任何一種事物也都需要從因果上來進行相應的思考,的判斷和態度也將會直接影響到的行為,但是他們自身也會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從這一觀點上來進行分析,意志并非是一種人體自然出現的力量。但是人類的道德也需要遵守自由意志。如果事實真的就是在決定論中的理念,那么就不需要通過威脅和懲罰的手段來對付犯罪行為,當然邪惡的人的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傷害便并非如此。因為自由意義的本身存在一定矛盾性,從盧梭的善惡思想上我們能夠發現這就是一種自我發展的能力,并且只要是有了這一技能便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得到非常好的成長。
上述就是我在讀完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之后所產生的一種感慨和思考。當然這一本書給予我的思考不單單是這些思想,其中的大膽抨擊言論也引發了我的反思,讓我逐漸的認識到了在文明社會發展中個人所流失的淳樸天性,也引導著我去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這樣便能夠讓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來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盧梭.懺悔錄[M].陳筱卿,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5.
[2]?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李常山譯,東林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3]? 邁爾.盧梭《論不平等》的修辭和意圖[M].//劉小楓,陳少明,主編.柏拉圖的哲學戲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22).
[4]? 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