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軍建
摘要:本文以紹興鄉賢文化對象,結合當前紹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提出新時代下紹興鄉賢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途徑。本課題旨在弘揚紹興鄉賢文化,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引導大學生見賢思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代紹興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紹興;鄉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
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符合新的時代要求的青年人才。鄉賢文化是地方長期積累的成果,它塑造了地方獨特的精神和內在氣質,在引導大學生向上向善、育才樹人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為鄉賢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紹興市鄉賢輩出,積累形成了具有紹興特色的鄉賢文化。作為紹興文化的核心部分,紹興鄉賢文化蘊含著很多教化育人的道理,不斷推動著紹興教育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依托紹興地方高校的人才思政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努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紹興鄉賢文化的內涵概述
紹興鄉賢重人事,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趙景琛擔任在省立五師國文教員;范愛農、魯迅從教山會師范,擔任監學;鄭管秋任職紹興, 延攬名師;董秋芳出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紹興初級師范校長錢希乃,紹興初級師范教導主任黃明宗,都是才德高尚的教育家。紹興鄉賢為紹興當地和國家做出了不朽貢獻,為紹興和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例如季羨林、孫越崎等棟梁之才和“致用”之才。
紹興鄉賢文化歷經從“劍鄉賢文化”到“書鄉賢文化”的轉型,其內涵目前公認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具有尚武自強的愛國精神,二是勵志圖強的拼搏精神,三是進取創新的奮斗精神,四是務實重人事的實踐精神,簡而言之可以概括成“尚武愛國、創新進取、奉獻自強” 12個字。 由此可見,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艱苦創業和社會主義精神教育,培養“四有青年”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和紹興鄉賢文化的思想內涵是不謀而合的。
二、紹興鄉賢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分析
紹興鄉賢文化作為紹興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載了紹興鄉賢身上所凝練的人格品質和思想精神,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價值。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方向。馬克思主義以政治思想引入中國,勢必在形式和內容上要與中國基本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紹興鄉賢文化,既批判和繼承傳統文化又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即立足于本國本地實踐又面向世界迎向未來。它不是固守傳統,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種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的文化。將紹興鄉賢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反映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與鄉賢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互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鄉賢文化的價值,這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特征。
提升紹興高校的思政教育內涵。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發展。融入紹興鄉賢文化資源,紹興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和教育素材,極大地為高校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健全紹興大學生思政教育課程資源的理論體系。如果紹興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發展能夠借助紹興鄉賢文化這個載體,定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主體的內驅力、認知力、理解力。
促進紹興地域的文明社會建設。地方鄉賢文化不僅僅在當時能夠為人所用,而且還能恩澤后人,延續不斷。鄉賢文化不僅僅能夠約束個人行為,指導個體參與社會活動,還能夠建構和諧的社會秩序,凝聚社會力量。只有當紹興大學生真正認識到紹興鄉賢文化存在的魅力和意義,了解鄉賢們的歷史成就和文化特色,才能樹立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從而產生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推進紹興鄉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發揮紹興鄉賢文化育人、樹人、傳遞文明的作用,另一方面才能充分展現紹興鄉賢文化的真正價值,擴大在紹興乃至全國的影響力。
三、紹興鄉賢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構建具有紹興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方向。有效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鄉賢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大學生情感態度的影響及對價值觀念的進行引導。將紹興鄉賢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具有紹興文化特色的學科方向,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地方特色建設,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擴展理論范疇。近年來,高校普遍重視認知教育而忽視情感教育,紹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盡如人意。鄉賢文化是思政教育的一種隱性教育資源,更多的是通過熏陶、認同、模仿等形式,與傳統課堂思想政治教學相比,促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從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紹興鄉賢的文化精神內涵,將紹興鄉賢文化“尚武愛國、奉獻自強、創新進取”融入紹興高校思政教育。鄉賢文化的底蘊樸實貼切,大學生近距離體會到鄉賢的成長歷程,將有利于大學生產生自豪感,增強凝聚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鄉賢精神內化為自勵與自警,從而激發愛校愛國的情感及投身學習的熱情。
優化富有紹興地域特色的思教育政路徑。新時代下應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活躍,活動組織能力強,學習熱情高等優勢。利用紹興的鄉賢文化史料,開發鄉賢文化的德育課程,積極推廣與鄉賢有關的必修和選修課程;廣泛開展愛鄉賢、知鄉賢、學鄉賢主題教育活動;推進地方鄉賢文化研究基地和學生社團建設,打造多樣的紹興文化學生社團格局;組織學生參觀鄉賢故居和紀念堂,域鄉賢事跡和鄉賢傳記,收錄區域鄉賢名言等等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多樣化的教育途徑,進一步挖掘紹興鄉賢文化,有序合理地推動教育主客體積極參與紹興鄉賢文化事業建設,提高新一代大學生傳承意識,讓紹興本土的鄉賢文化走進大學生活,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文明程度和人格品位,達到鄉賢文化育人的功能,鄉賢培養新一代鄉賢,也以此來推動紹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紹興文化事業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靳諾,鄭永廷,張澍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瞿葆. 淺談紹興名人旅游資源的開發[J]. 中國市場, 2012 (48): 73-74.
[4]壯海.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人民出版社, 2005.
[5] 潘起造. 浙東學術的地域文化淵源及其文化精神[J].浙江社會科學,2006, 2006(4):105-110.
[6] 陳越. 劍與書: 越文化模式新探[J]. 學術月刊, 2006, 38(10): 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