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剛 王鵬飛 李俊清
摘 要:公眾對核存在一定恐慌心理,做好核能公眾溝通對于保障核能事業健康安全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核電公眾溝通的主力是核行業協會和核運營企業,政府、社會、媒體、公眾在普及核能知識、提高公眾的核科普素養方面的工作發揮并不充分。本文從我國核能公眾溝通的現狀、核能公眾溝通機制的探索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建立核能公眾溝通的有效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核能;公眾溝通;機制;建議
1.我國核能公眾溝通的現狀。
我國核事業在民用領域的發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目前是世界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核電機組數量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總的來看,核能公眾溝通、公眾參與的力度和核能應用廣泛、快速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對于中國時下正在蓬勃發展的核能行業而言,公眾溝通是關系到未來發展大計不可或缺的部分。做好核能公眾溝通對于保障核能事業健康安全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核能的公眾溝通的主體主要是核設施營運單位和核行業協會。核運營作為企業,其公眾宣傳活動被認為是在傳播一種企業文化理念,且往往被認為是企業利益驅動,很難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客觀公正的社會認知,行業協會的核能宣傳往往會被認為是為自己人說話為自己行業代言,公信度不高。政府在普及核能知識、提高公眾的核科普素養方面的工作并不充分。媒體有些時候的涉及核能報道顯得很不專業,甚至誤導公眾,造成不良影響。政府、行業協會、核運營企業、媒體、公眾攜手推進的核能公眾溝通機制并沒有形成,我國核能公眾溝通依舊任重道遠。
2.我國核能溝通機制的探索。
核能發展的實踐證明,發展不僅取決于科技水平的提升,也有賴于公眾對核能的認知水平的提高,核能溝通的有效機制也在這一進程中逐步完善。我國核電發展已歷經30多年。從早期的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核電站批量化建設,我國核能從無到有,不斷發展。這期間,核能溝通機制經歷了早期的秘而不宣,初步認識,積極接軌,融合發展等階段,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核電行業公眾溝通不斷創新思路,努力尋找拉近核電與公眾距離的新途徑。全國中學生核電知識競賽、核能公眾溝通研討會以及核電站特色科普活動等紛紛舉辦,為核電行業陽光形象的建立做了各種嘗試。而核電“微旅游”、核電“小蘋果”“核電哪些事公眾號”等的出爐,在創新溝通模式的同時,也為公眾溝通帶來了清新的氣息。但也要看到,公眾溝通并不能解決在核電征地、地區發展等各方面遇到的全部問題。比如對于鄰避現象,就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利益補償機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利益與風險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
3.建立核能溝通有效機制的建議
一是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機構、核電企業、媒體、公眾攜手推進的核能公眾溝通有效機制。有效的公眾溝通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支撐。當政府明確梳理核能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并表達出堅定發展核能的態度和決心時,將顯著影響公眾對核電的信心,提高公眾的核電接受度。現在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時代、公眾充分參與的時代,一定要轉變工作方式。
二是發揮媒體在核能公眾溝通中的導向作用。公眾對核電的“陌生”和“恐懼”,除了自身專業知識缺乏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媒體的輿論導向。查閱不少社會媒體關于核電領域的相關報道,不難發現核輻射、核泄漏、核事故等負面詞匯充斥其中且出現頻率較高。有些新聞事實經一些媒體“過濾”和“放大”之后,很容易對公眾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三是在建立核能公眾溝通有效機制中緩解“鄰避運動”。“核能爭議”是典型的“鄰避運動”。所謂“鄰避運動”指的是雖然承認可能有生態風險的公共設施是必要的,但是居民不希望垃圾處理場、核電站、變電站等設施建在自家附近區域,往往通過游行示威等激烈的方式反對項目規劃與建設。這類事件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隨著公民環保意識不斷覺醒,20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多次發生激進的環保運動。隨著“鄰避運動”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逐漸形成了通過經濟補償和風險緩解兩大手段解決“鄰避”問題的成熟經驗,其中公眾溝通等方式是更為有效的途徑。下面針對通過公眾溝通,緩解“鄰避效應”提幾點建議。
合理劃定利益相關者范圍。針對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為了避免與減少社會穩定風險,防止在項目規劃與建設初期政府工作部署定位出現重大偏差,應當超越傳統的行政區劃視野,將所有受到項目潛在影響的地區和人群都納入到利益相關者的界定范圍,采取有針對性的社會穩定風險預防措施。
積極開展公眾科普宣教。公眾的態度對決定核技術能否面臨21世紀的挑戰并成為能源技術的一部分,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引導公眾理性認知與看待核能項目,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由政府主導長期開展核知識科普宣教活動。
健全信息公開機制。現代政府治理理念認為,“正義不僅應當被實現,還應當以看得見的方式被實現”,只有通過“看得見”的方式,公開透明地披露相關信息,自覺接受公眾的公開監督,在陽光下實現正義,才能保障公信力。200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政府部門應當增加重大項目的透明度,選擇可信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發布獨立的分析報告,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加強與公眾的風險溝通。風險溝通是緩解公眾風險感受水平的重要方面。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公共危機不僅來自于突發事件本身,更來自于公眾對突發事件接受、解釋與反應的方式與過程。有效的公眾風險溝通可以幫助人們充分理解風險的實際狀況,降低人們對于核能項目的風險感知水平,及時化解民意積怨。為了充分溝通信息,化解公眾抱怨與抵觸情緒,政府應當搭建有效的公眾溝通平臺,將鄰避設施的選址方式從“決定一宣布―辯護”的傳統形式轉變為“參與、自愿、合作”的形式,通過聽證會、座談會、新聞發布會、電視辯論、新媒體等各項渠道,為政府、項目執行方與普通大眾之間提供表達意見與互動交流的機會,重視發揮“意見領袖”的帶領作用,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不穩定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胡春玫 董澤宇.直面核電公眾溝通對核電發展的影響[N].中國核工業報,2015-7-2
[2]陸浩.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解讀 [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231-235
(作者單位:華能霞浦核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