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
摘? 要:現階段的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及學習過程中存在行為規范方面的很多問題,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理念、學生性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的,主要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意識不強、性格缺陷、以自我為中心、不良生活及學習習慣、不遵守班級秩序及規定、與同學關系較差等等。這些日常行為中的缺陷不僅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人際關系,還會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針對小學生實施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分析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措施,筆者針對現階段小學生不良的日常行為習慣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措施
家庭和學校對于小學生來說,屬于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影響的研究基礎教育主要責任者,學校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塑造完善及健全的人格,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學校和教師應積極深入小學生中進行了解和分析,提出相應的養成教育措施,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通過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學在學生成長的起步階段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及身心健康的發展。
1.現階段小學生不良的日常行為習慣及其原因
現階段的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著較多的不良習慣,個人素質較低,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質量一般,因此這部分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較為消極、做事不認真、學習成績較差,在集體生活中的表現較差等等。在這一基礎上若教師不對這部分學生進行管理就會導致其成績直線下降且放任自流,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及學習水平的提高。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管是在學習習慣還是行為習慣方面都較差,較為常見的包括衣服穿戴不整潔、不愛衛生、不喜歡跟同學交流、以自我為中心、上課走神、對學習無所謂、不積極思考、上課愛玩外說話、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不遵守班規校紀、經常不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和任務等等。這一類不良日常行為規范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教育研究報道顯示,導致以上日常不良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現階段大多數小學生都屬于家里的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要什么有什么,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人對自己好都是應該的、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等等。而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認為這些是缺點或者認為這些習慣會跟隨孩子的年齡而消失,這種家庭教育理念導致小學生出現越來越多的不良行為習慣[1]。其二由于現階段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學習成績方面的教學,忽略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道德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壞習慣,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及提升。
2.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措施
2.1創設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自我監督意識
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和班級屬于學生生活與學習較為重要的場所,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積極創設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氛圍,促使學生在積極濃郁的教育氛圍中自覺的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自我監督和反省。小學生大多數在學校的時間都在上課,教師可以通過上課的時間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喜歡模仿,加上小學生對教師有一種莫名的崇拜,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模仿老師的一些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規范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自己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通過自身積極的引導、示范去影響學生,改變學生一些學習過程中的不良習慣[2]。如一些學生在別的同學舉手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由于想表現自己出現亂插嘴、不舉手就發言及打斷其他同學等行為,教師在下課之后可以以找學生談心的方式告知學生這些行為給其他同學帶來的影響,并告知學生如果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應在其他同學發表完自己的意見之后舉手補充,通過這種方式維持課堂秩序,強化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促使學生養成尊重他人、勇于表達自我的學習習慣。
2.2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強化學生提倡行為習慣規范
家庭是除了學校外學生呆的時間最長的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成員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巨大且難以磨滅的。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過程中應聯合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獲得更好的教育成果,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家長交流會,向家長介紹一些創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并告知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規范的重要性,讓家長充分認識到自己對于孩子行為規范的影響,促使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能夠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和積極的影響。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電話等聯系方式將家長集中在一起,方便教師將學生在校情況反饋給家長,促使家長將學生在家里的情況反饋給教師,讓家長更加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3]。
2.3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優化,提升孩子的行為規范
在學校班級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德育教育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融入活動中觀察其他同學的行為習慣,再對自我進行反思,積極尋找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自己出現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促使學生不斷的自我優化和改變,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促使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4]。
3.結語
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實施創設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的教育氛圍、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及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優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手段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及世界觀,促使學生養成日常良好行為規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肖華穩,韋美新,劉芳. 淺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福泉市中小學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與評價研究》[J]. 教育科學(引文版),2019,15(33):00320-00320.
[2]? 楊金蓉.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幾點做法[J]. 散文百家(下),2017,12(1):35-36.
[3]? 王銅柱. 農村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J]. 課堂內外?教研論壇,2019,000(001):148.
[4]? 閆君.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探討[J]. 新一代:理論版,2018,000(020):P.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