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身心的全面發展,而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求知欲、表現欲很強。怎樣才能讓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在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使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這是新課標實驗教材普遍關注的問題。人教版教材就通過大量豐富的、現實的生活問題,以及具有直觀性、啟發性,充滿童趣的情景圖,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的參與學習,獲得全面的發展。下面我結合數學教材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以情景引興趣,以興趣促發展
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與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數學知識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教學情景要密切聯系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人教版教材很好地突出了這一點,每個單元知識的學習都以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生活問題為背景展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圖引出新課,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教學中如果充分把握教材的這一特點,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更主動積極的發展。如第一冊中的“比一比”這一課,就是以“小兔子蓋房子”為背景,通過小豬、小兔等小動物運送木頭、磚塊的場面,讓學生學習數的比較,直觀感知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喜歡卡通動物形象,容易進入童話情境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讓學生看主題圖講故事,進行數的比較。整節課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課后還余興未盡,主動的對周圍的數木、學習用品等進行比大小、比長短、比高矮等其它比一比活動。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能時時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愛學、樂學,學有所得。可見,良好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為學生的探索學習活動架起橋梁。又如:第三冊中的“兩位數加兩位數”這一單元中,給抽象的計算提供了“申奧成功”的情景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還有的情景圖來自學生熟悉的故事。如:第五冊中“關于0的乘法”這一課,就是引用了一個神話故事:“七仙女向王母娘娘匯報說,仙桃都被孫悟空吃光了,一個仙桃也沒摘到的”的極富故事情景的主題圖。這樣必將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更有利于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二、以問題激需求,以需求促發展
學生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求和愿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的內動力。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人教版教材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情況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便于教師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第一冊第32頁“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中,一開始就提出了“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四年級上冊70頁,“畫出形狀和大小不同的四邊形;四邊形可以分為幾類?”三年級上冊第41頁,“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用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教材意圖,把教學內容變成切合學生心理水平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在學生心理上造成“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亢奮狀態,促使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維同步地活躍起來。例如在上“乘方”課時,我上課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在某個國家有個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這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些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個放一粒、第二個放二粒、第三個放四粒……一直放到第六十四格。”“你真傻,就要這么些米粒。”國王哈哈大笑。大臣說:“我怕你的國庫沒有那么多米!”講完后同學們都很奇怪,紛紛猜測大約有多少。當我講出最后答案大約為1844.67億噸時,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感到不可思議,都迫不及待想知道是怎樣計算出這么大的數字的。這樣很快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三、以操作強過程,以過程促發展
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去聽數學”。數學課上操作學具,人人動手,思維隨之展開,很容易把全體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操作學具學數學,也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表象→抽象思維,幫助學生將思維過程物化、直觀展現出來,幫助理解抽象的數學理念、原理。另一方面,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樂于模仿,遇到新鮮事物總習慣動手試一試,操作學習也是小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讓他們親自動手,實際操作,這樣就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于理解、掌握。同時在教學中有意識安排一些“擺一擺、畫一畫”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腦、手、耳、口等多種器官協同活動,使學生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加強對知識的直觀感悟,這樣才更有利于進一步達到數學學習的更高目標——數學的高度抽象化、符號化。如教學10以內數的組成時,開始在教學2、3的組成時,注意通過操作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指出:“請你將3根小棒分成兩堆,你能想出幾種分法?”學生按教師的要求操作,教師及時將學生的分法板演在黑板上。把3根小棒分成了1根和2根,就是1和2組成3;把3根小棒分成了2根和1根,就是2和1組成3。再讓學生觀察這兩組數,能發現什么?學生看出1和2、2和1數字一樣,只是位置換了。讓學生將1根小棒和2根小棒分別拿在兩只手上,邊念邊動作:1和2組成3,再交叉雙手,2和1組成3,使學生明白只記住一組就行。以后逐步由學生自己用這種方法探討每個數的組成。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數的組成掌握牢固。再如,學習百、千以內的數的認識時,像教材提示的那樣,加強操作,給學生準備大量小棒、橡皮圈和盒子,讓學生數小棒,而且提出要求:想辦法,讓人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促使學生想到把滿十、滿百的小棒捆成捆,不同盒子擺放,從而在操作中形象的建立數位的概念,經歷滿十進一的數學思想產生的過程,為數的進一步抽象認識和應用打牢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勇于創新、勇于改革,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又發展能力,提高多方面的素質,獲得全面發展,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立足教材,吃透編寫意圖,是我們搞好日常課堂教學的基礎,并通過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從而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定縣教育和體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