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面臨著一些發展瓶頸問題。面對新時代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急需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按照“能融則融、宜融盡融”的原則,加快轉型升級、深度融合,創新業態,提升服務效能。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數字資源;服務效能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構建起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圖書館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位置,我國文旅部等相關部門已為圖書館的發展制定目標,不斷推進我國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目前,公共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存在不足,需要秉持更多更新的理念,提供創新服務。
1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1.1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主要指以政府為主的公共部門為滿足公民生存、生產、生活等的需要所提供的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總稱。公共服務強調公民的權利、政府的服務,即政府通過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需求。一般的,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如水電氣和交通基礎設施等基礎公共服務,科技推廣和咨詢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警察和消防等公共安全服務,公辦教育和公辦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等。
1.2基本公共服務
作為公共服務的主要部分,基本公共服務擔負著保障公民生存的基本需要、保障公民基本健康的需要、保障公民基本能力的需要和保障公民基本尊嚴的需要等重任。因此,政府需要為每一個公民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教育和文化服務等。一般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公共服務。或者說,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就業保障和社會保障等保障公民生存的基本條件,政府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等滿足公民健康需要的基本條件,政府提供的教育和文化服務等滿足公民基本能力和尊嚴需要的基本條件等。這里,社會保障是保證公民基本生活質量的基本途徑,就業服務是改善公民生活質量的基本途徑,教育是提升公民人力資本質量的基本途徑,醫療衛生服務是提高公民生命健康質量的基本途徑,文化服務是提高公民精神文明質量的基本途徑。
2 公共數字文化協同發展戰略的構建
2.1技術變革給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帶來的機會與發展空間
在數字時代,萬物互聯進程不斷加速,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涌現,技術迭代升級、數據化、融合重組、分享、連接、顛覆成為數字時代的鮮明特征。技術快速迭代升級帶來軟件版本的不斷升級,工程所需的服務平臺可以迅速應用這些最新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如圖書館在建設數字體驗館中引入的虛擬現實技術,給用戶帶來了時代感很強的服務體驗。接入互聯網后,行業發展呈現數據化特征,從數據到信息到知識到智慧的生態鏈條正在形成,如依托圖書館系統的元數據,可以加工生成文化信息,進而梳理形成某類有用的知識,海量知識可以給讀者帶來智慧服務。快魚吃慢魚,帶來行業的劇烈融合重組,支付寶、微信的應用普及,對銀行支付、傳統通信帶來了深刻革命,重構了新的生態系統,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如圖書館借助螞蟻信用開展免費借還書服務,文化館依托微信平臺快速建立微信服務號,讓藝術普及服務迅速進入手機端。5G技術將實現大容量音視頻資源的快速、高效推送,網絡直播群眾文化活動將成為常態。
2.2市場主導、政府規范的美國范式
美國的公共數字文化發展主要是市場主導、政府規范、項目推動范式。在美國,市場決定著公共文化服務的走向,政府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并實現政策性優惠。美國的數字文化建設的主體主要是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非營利性機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方式主要是專門項目推動,如1990年的“美國記憶”項目,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起、多家圖書館合作完成;2013年的“美國公共數字圖書館”項目,由美國哈佛大學發起,多家圖書館共同參與等。同時,美國利用其最為發達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基礎設施等,為數字文化建設與服務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和高效的傳播渠道。
2.3服務協同策略
服務協同策略的首要工作是進行統一的服務平臺的協同構建。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努力,我國的公共數字文化事業已經初見成效,但依然存在著資源整合度低、服務分散的問題。云計算等技術開始在文化領域內應用,使得構建統一服務平臺的愿望成為可能。統一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既是解決資源分散、服務分散的手段,也是各文化機構間實現服務協同的途徑。統一服務平臺在資源格式、資源目錄上都要做到一致,這些標準需要機構間協商確定。構建服務平臺不是各個機構簡單將自己的資源上傳堆砌,而是根據自身的資源屬性,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務項目,在平臺上形成多樣的服務體系。服務平臺的協同構建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平臺的效能。其次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協同宣傳。經過調查統計分析后發現,盡管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但通過網絡途徑了解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人數高于其他途徑,顯然互聯網已成為公共數字文化的重要宣傳窗口。在互聯網渠道中,新媒體平臺將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結合,可以向用戶呈現形象生動的信息,加上其與社交網絡相結合,注重用戶體驗,所以在信息的宣傳推廣上具有其他平臺無法比擬的優勢。但網絡渠道也離不開門戶網站、電子郵件等方式對新媒體傳播方式進行補充,多種網絡傳播方式的協同合作有利于互聯網宣傳渠道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雖然政府宣傳、廣播電視、平面媒體等傳播渠道的宣傳效果不及互聯網,但公共數字文化的服務人群使用互聯網的能力不同,加上不同地區互聯網、新媒體的普及情況不同,公共數字文化的宣傳服務離不開互聯網外的其他渠道。多渠道的協同宣傳有利于擴大知名度,促進服務更好地發展。
結語
當前,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具有網絡體系、數字資源、技術平臺、服務受眾、人才隊伍等多方面的堅實工作基礎,緊跟數字時代發展趨勢,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數字文化需求,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助力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有力舉措,勢在必行。推動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必須牢牢守住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和網絡安全,堅持“能融則融、宜融盡融”,創新思路,以用戶為中心,聚合圖書館和文化館行業力量,持續優化工程在標準、平臺、資源、服務、大數據等方面的產品供給,用好社會化渠道與平臺增量,提高覆蓋面和適用性,增強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張鑫,王丹,陳則謙.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進展[J].現代情報,2017,(12).
[2]李宏.公共數字文化體系建設與服務[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1).
[3]王鳳珠.世界文化的展示與交流世界數字圖書館(WPL)網站開通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09(11):90-92.
(作者單位:山西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