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學視域下的德育教學是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兩課教學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學一脈相承的。教育學視域下的德育教學正朝著多元化、交叉型、高度分化與綜合的趨勢迅速發展。但怎樣彰顯新時期教育學視域下德育教學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對此本文作了探索。
關鍵詞:教育學;高校;德育教學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德育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兩課”教學和新時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學處于同一背景。從教育學的角度講,德育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特征。德育教育工作是建立和完善新時代道德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是革新和開發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因此,當今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德育教育的時代性、時效性、科學性作為所有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德育教學的基本現狀
在大學生眼中,德育課程是可有可無的一種課程。如果學生基于這種態度來學習,就會導致老師在講臺上講,而學生則沒有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老師講授德育課程只是一直在給學生灌溉知識的概念,而并沒有注意學生的需求,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國的德育理論正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從事德育教育和德育的研究人員進行了艱苦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德育教育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很多教師仍然在運用單一教學方法,課程缺乏多樣性,不能與時代緊密結合等等。
二、增強教育學視域下德育教學時效性的對策選擇
(一)加強學科建設,豐富教學內容
借鑒其他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征不斷補充和完善新內容。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德育教育是包含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邏輯、文化、美學和管理的復雜學科。中西方研究者都從多種角度展開了關于德育教育的多方面討論,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利用德育的研究成果,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社會、珍愛父母、珍愛他人、珍惜生命的良好習慣。同時,考慮到時代發展的基本特征、知識產權、技術道德、道德環境、經濟倫理、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終身學習等具有時代特征的內容與德育內容應該及時整合到德育教學內容中去。
(二)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拓展教學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捍衛誠實守信、勤儉節儉、尊重老師、懲惡揚善等做人標準,并且傳統文化強調“道德”的培養,強調“道德”的地位和作用,提倡“謙恭禮讓”和“嚴己寬人”的哲學。在這種情況下,“厚德載物”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原則,也是現代大學生應具有的道德發展和生活的標準。孔子倡導:“仁者,愛人。”的人生價值觀。學生應該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增強誠實、善良和正義的道德觀,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這可以形成一種寬容和尊重他人并注重和諧的道德發展狀態。強調國家的自尊和信心、民族和社會的利益,促進集體利益的形成和對無私奉獻價值觀念的形成。
(三)提高教學方法的適應性
1.自然分材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自然分化,并指導學生學習和解決學習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方法著重于兩個環節:一是采用基于問題的教學,主要由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課堂教學可設置多個環節。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在上課前發送到老師的郵箱。老師可以通過教學實踐,讓個人采取個人解決疑問,共性的全班釋疑。其次是練習。老師在作業中可實行零批改。老師把學生批閱作業的權利交給學生自己,目的是讓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并做出理解。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提高了教育效率,也提高了教育質量。
2.情景模擬
通過模擬可以解決教育和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特定問題,從而獲得解決策略和技能。協調學生前后矛盾,應對緊急情況、課堂紀律等。在發生事件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選擇兩種最佳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進行更廣泛的頭腦風暴,其次,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是教師必須使用成熟的現代教育方法。基于傳統教育方法如黑板、粉筆、墻壁圖等基礎上,積極運用數字廣播、手機短信、微信、微博、數字膠卷等新的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功能,讓學生理解和推理,并提高學生對德育課程的理解。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實際問題并改善教育目標,從而增加思維和意識,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培養和改善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情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德育課是一門極為復雜的綜合性學科,這不僅是嚴格的科學,而且需要一種活潑的教育教學方法,并且可以通過大量的知識來輔助完成。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進一步提升德育教育教師的素質,進行持續討論研究,深化教育改革,促進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雅萍.教育學視域下高校德育教學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4(08):154-155.
[2]黎澤宇.中職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C].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2017:30-37.
[3]王小松.思想教育課教學中德育首位的實現——也談思想教育課教學的現狀及其對策[J].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2):101-103.
作者簡介:王小蕾(1999-),女,江蘇泰州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