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亭亭
摘要: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的發展重點。但鄉村產業發展中面臨著勞動力缺失、農業設施單一和產業建設與運行不完善的問題。因此,本文以北京張泉村為代表村莊,通過對其現狀和具體困境的分析,提出高效農業與產業發展的模式。最后從新型智能農業設施和品牌設計與運營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品牌
一、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當前社會的重要戰略方針,是經濟建設的重要部分,對于鄉村的發展起到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尤其在十九大后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中著重指出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在2018年的《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也指出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而遠郊類型的鄉村主要承擔著城市農業生產的功能,作為農業主產區,農業基礎較為完善,耕地資源較為豐富。利用其農業優勢發展現代化農產品產業,能夠使農業生產更為聚集、農業達到規模化經營,通過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效果更為明顯。因此,本文對現有遠郊鄉村的農業產業現狀與困境以及發展建議的研究,有利于實現農業向產業的過渡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打下基礎。
二、遠郊鄉村農業產業現狀及困境分析
(一)以張泉村為例的遠郊鄉村現狀
一方面代表相對較遠偏僻地區的張泉村位于密云區大城子鎮最北端,距密云城區38公里,全村擁有大面積的種植區域,山場10100畝,基本農田275畝。主要產板栗、核桃、山楂等林果,年總產量約6萬公斤。
另一方面其現有經濟模式主要是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經濟水平較低。以農業作物生產為主,依靠果蔬作物的生產售賣和開發農產品深加工。
另外在鄉村的人群構成中,鄉村人口結構進入老齡化,勞動力中有高達50%-80%的比例外出工作或學習。
(二)遠郊鄉村發展農產品產業的困境分析
1.鄉村勞動力快速減少
遠郊鄉村以發展農業作物生產為主,承擔城市的農業產出功能。但是長期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輸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繼續增加,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達18248萬人。雖然未來非農就業人口增長放緩,但務農人數仍然會以每年500—600萬的速度下降,并將于十幾年后減至20世紀初的一半[1]。而且農村當地人口轉向老齡化,在2018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1.9%,未來可能會更高。但是從我國城鎮化進程看,農業人口流失是國家轉型時期的正常現象,也是城鎮化發展的一方面,若進行阻止將極大的減緩社會發展的速度。
2.農業機械設施單一限制農產品產出
因為人口結構和社會發展現狀,當前村莊轉型必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向農業現代化轉變。以北京密云區為例,目前遠郊鄉村的設施農業發展并不全面,設施大多為小麥等糧食收獲設備。但另一方面從遠郊地區的農業產值可知,谷物類占比并不大,占總產值80%-90的為蔬菜和水果。而當前并沒有適用于蔬菜水果的機械農業設施,很大程度的限制了農產品產業的發展。
3.農產品產業品牌建設與運行機制不完善
當前中國網絡環境急劇變化,據2019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由1997年的62萬人激增至2019年的8.54億人,并且在新增的網民中,有超過四分之一來自農村[2]。互聯網新業態的形成,導致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的綜合運用對于農村新產業發展尤其重要,鄉村產業開始選擇O2O的運作模式。但是由于遠郊鄉村的農業品牌起步較晚,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品牌設計,產品形式歸于同質化。另外因為鄉村民眾對電商的認知不足,使其還處于萌芽階段,如張泉村的代表品牌“張泉達康”,于2017年建立,主要售賣當地農產品,雖然已經初步解決了當地農產品低價無銷路的困難,但是多種產品風格不統一,缺少符號化的品牌內涵,市場認知度低。存在著附加值不高、銷售渠道單一、營銷策略效果不好等劣勢。
三、以張泉村為例的遠郊高效農業與產業發展型模式
(一)高效農業與產業發展型可持續發展模式要素
要實現遠郊鄉村內“三生功能”(生產、生活、生態)[3]的結構優化,應促進其一二三產業融合。要保證張泉村類型的貧困村莊可持續發展,不能簡單的依靠輸血,關鍵是找準產業實現造血,“造血”的重點在于產業的高效發展。針對其存在的勞動力、農業機械設施、品牌建設方面的問題,從創新智能設施、品牌營造、產業流程、新媒體運營等要素出發,向現代化綠色農業轉變,打造農業高端業態,形成高效農業與產業發展模式。以實現農業生產聚集、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品走出去,資金流回來。
(二)高效農業與產業發展型可持續發展模式實施建議
1.智能設施推動高效農業
為解決鄉村勞動力問題,我國的傳統措施是設施農業機械化,但是普通機械化作業程度較低并還需消耗較高的勞動力,其中多為農田收割機械。而傳統農業中果蔬產品的采摘是占用勞動力最多的部分,即使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自動化程度較高,但在采摘這一環節仍依賴大量的人工,因此實現采摘作業自動化,用科技創新為產業注入新活力[4],是設施農業發展極為迫切的需求,也是滿足市場對優質天然果蔬類產品需求的有效途徑。
針對果蔬農業問題,北京工業大學植物工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了新型的自動采摘機器人技術。調整農業結構更加智能化、生態化及高密度。綜合多種動態感知技術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對溫室實施中高密度種植的果蔬作物進行日常以及對其果實的收獲,與智能溫室系統互聯互通。
果蔬自動采摘技術與張泉村果類種植的實際結合,圍繞生產中的各個環節,把先進性、實用性和經濟性緊密結合。這種產學研用的結合對關鍵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起到示范應用,在種植產出類鄉村搭建高科技農業產業平臺,通過果蔬生產收獲作業機器人替代傳統的人工勞動,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設施農業果蔬生產效率及生產量,優化產業鏈,打造農業高端業態,形成現代化農業生態景觀。
2.農產品品牌設計帶動產業發展
品牌是農產品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元素,它在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中生存和發展,具有生命特性(Upshaw,1999;Winkler,1999;王興元,2000)。各要素之間建構了一個相對完整、縝密、獨立而鮮活的“生態系統”,緊密相連、彼此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支持著企業和品牌的健康運轉與持續發展。從品牌要素來分析品牌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
(1)品牌理念設計形成鄉村文化可持續載體
文化資源是鄉村有待開發的優勢,也是品牌構建的基礎[5],融合鄉村特色文化而建立的品牌,更加具有豐滿性、傳承性。而鄉村文化也能夠被重新認知,產業與文化互為基底與途徑。以張泉村為例,村內家家戶戶種山楂樹,其同時具有生態價值和多種經濟價值,可以將這極具特色的“山楂”打造成年輕化的市場品牌,以“原生態、輕生活”的品牌理念,推出多類型的衍生農產品,繼而整合成完整的產業鏈,提升產品的吸引力。
(2)品牌形象設計來保持品牌的生命活力
明確產品的設計風格和企業形象,進行品牌logo、產品形象系統及CI系統設計,實現品牌符號化,并將符號形式物化到產品中[6]。張泉村產品在自然的主風格下形成不同產品系列,擴大品牌的產品價值,增添趣味性和辨識度。另外產品包裝及其他物料著重考慮可回收易降解的材料,避免材料過度使用的生態問題[7]。
(3)品牌價值設計,打造綠色、生態、安全品牌
明確鄉村有機產品的市場及人群定位,應當是面向追求綠色健康生活品質的家庭或者單身高消費群體。立足于“鄉村”背景,打造健康生態的品牌形象,融入綠色、健康、智能的品牌規范。
(4)產業流程規劃實現產品的低碳與標準化
一個品牌的建立需要整體的規劃,涉及到從生產、加工、包裝、營銷、物流、售后、市場回饋、品牌自我維護和提升、產品創新等許多環節。品牌環節都應傳遞出一致性,形成標準化生產模式。從而使得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各個環節有跡可循,提高品牌可信度。并且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盡可能降低碳排放量,可以使用一種基于數學規劃的設計方法,選擇出生產技術、材料選擇、物流方式等最佳組合的整合方式,滿足想要達到的環境影響(EI)及碳足跡(CF)水平[8],創造低碳可持續的生產環境。
(5)“互聯網+農業”打造新媒體運營
互聯網對品牌的營銷及推廣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能夠快速提升社會認知度以及品牌效應。在目前張泉村已開設淘寶店鋪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更加多方面、多因素、多途徑的方式進行電商的營銷推廣。一方面可以利用線上新媒體實行廣告宣傳策略;線下美食節等體驗活動熱點營銷,增強品牌競爭力[12],迅速集合并建立忠實用戶群。另一方面建立多種售賣渠道,發展O2O模式,直接面向多層次廣范圍的消費者,實現高回報率的推廣;聯合利益相關人,包括供應商、有機食物售賣方、高校后勤、公司采辦、單體顧客等,共同建立一種品牌供應鏈社區系統,實現系統內所有成員間的社會互動[9]。
(三)高效農業與產業發展型模式的優勢
傳統農業基礎、現代化農業技術與創新產業相融合,能夠使農業與產業相互促進,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能夠實現鄉村農業現代化,實現高效農業,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為鄉村產業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高效智能農業可以同時建造高端農業業態,營造現代化生態農業景觀。另外通過優勢特色產業扶貧的方式,為鄉村“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后通過品牌建設推動產業發展,能夠創建帶有地域特征及文化特色的產業品牌,結合互聯網方式營銷推廣,將產品多途徑送出去,將資金引回來。
總結
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政府層面著重提出通過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我國遠郊鄉村擁有優良的農業基礎和種植環境,基于其農業種植特色,借助智能農業設施和品牌要素設計,解決勞動力不足、農業設施單一、產業品牌建設與運行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從而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提升經濟收入。所以實現高效農業和產業發展型模式是遠郊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黃宗智.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2007(4).
[2] 黃睿.O2O模式下農產品品牌的建設的探究[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08):230+221.
[3] 黃金川,林浩曦,漆瀟瀟.面向國土空間優化的三生空間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03)378-391.
[4] 羅仕鑒.科技設計驅動變革[J].包裝工程,2017,38(24):30-36.
[5] 厲建梅.文旅融合趨勢下旅游景區的品牌提升戰略——以山東天上王城景區為例[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6(1):216-229.
[6] 徐文琪,張運吉.農業園區中品牌符號的設計與呈現——以“王八三兒”農業園的活力更新設計為例[J].設計,2020,33(07):42-44.
[7] Pinar M., Trapp P., Girard T., et al. Utilizing the brand ecosystem framework in designing branding strateg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2011, 25(7), 724-739.
[8] Mariam Ameli,Saeed Mansour. A sustainable method for optimizing product design with trade-off between life cycle cos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17-6 Springer journal, 10.1007/s10668-016-9864-x.
[9] Matthew A. Hawkins. Brand network communities: Leveraging brand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upply-chain[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