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婷
摘 要:面對當今學生作文“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現象,致力于通過有效、具體的策略探究,凸顯主題,扎實訓練,使作文貼近于生活,貼近于自然,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fā),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提供學習支架和學習資源,將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思維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親歷語言實踐活動,科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
關鍵詞:生活化;積累素材;觀察生活;教育情景捕捉
寫作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精神的頤養(yǎng),可以拓展生命的厚度、延伸靈魂的軌跡。它是記錄生命的過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做人。寫作,為我們的生活增一分安謐,減一分浮躁;增一抹智慧,減一寸愚鈍;增一分青綠,減一分蕪雜。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生活的主角,有成堆成筐的故事,怪的是,只要提筆寫作文,學生就會咬起筆桿犯了難。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可寫、能寫的素材,練就一雙慧眼,將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及時記錄和保存,便可以喚醒學生對人和事的高度敏感,提高學生對寫作素材的鑒賞能力。面對目前學生寫作的困境,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基于教材的素材積累指導
在語文課堂的常規(guī)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單元的主題,進行分類積累,將寫作素材的累積主陣地定于現實課堂的“聽”、“讀”、“思”活動中。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二年級教材中就出現基于學生語言原點而展開的言語訓練點和積累點。如《小蝌蚪找媽媽》中對青蛙媽媽的外貌進行描寫“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指導學生適時積累描寫外貌的詞語“碧綠、雪白”,初步學習按一定的順序介紹動物外形,并感受動詞“蹲、披、露、鼓”使用的準確性與生動性。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模塊都會編排與單元主題相統(tǒng)一的名人名言、諺語、歇后語、古詩詞的積累,對于加深學生對本教材單元主題的理解大有益處,同時也為學生涵養(yǎng)基礎、培養(yǎng)語感奠定語文基礎,是素材積累的重要一環(huán)。在教材中,教師應該優(yōu)化教學目標,將內容教授與寫作素材積累指導優(yōu)化整合,不斷為學生的寫作藏寶箱蓄材。
在班級,我鼓勵學生將自己在積累的好詞、好句分別寫在不同的卡片上,把卡片串聯(lián)起來,放在口袋隨時翻看。有的學生更為細致,已經養(yǎng)成了摘抄的習慣,自行建立摘抄本,并制作漂亮的封面,將自己積累的成語佳句分類抄寫在上面。為了保持學生積累的熱情,我會指導學生運用自己積累的詞語進行說話練習。在每天早讀的時間創(chuàng)設情境,安排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兩周舉行一次“積累大王”的評選活動,學生之間互相出題,比如,一個學生說“櫻桃”、其他同學用“色澤飽滿的”等積累的詞語來形容櫻桃,或者圍繞櫻桃,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說一句話,熱鬧又歡樂的比拼大會又將化作一股股強大的動力推動孩子欣喜地進行積累活動。
二、基于實踐活動的觀察指導
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活動中,將課堂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觀察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進行觀察,也是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比如,在每年的秋游踏青活動,我作為語文老師兼任班主任,在踏青活動行程安排中,會特別制定本次活動主題,比如“尋找秋姑娘蹤跡”、“與你眼中不同的秋天”,鼓勵孩子根據主題,有意識地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積極、有目的地觀察秋天的新變化,一邊觀察一邊想象,用表格的形式簡單記錄自己的觀察過程,待到活動的尾聲進行“小小觀察員”的大比拼。由一名學生先說出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觀察結果,其他學生對這一種事物也進行觀察分享,在熱烈競賽氛圍下,學生逐漸意識到要學會用辯證的角度來理解事物,即便是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觀察方法指導下,事物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總之,觀察不應只局限于用眼睛看,還要動腦想、用鼻嗅、傾耳聽、嘴巴嘗,引導學生將正在經歷的事情或者場景逐漸在腦中豐滿起來,把握自己對事物的新知以及有別于他們的特別的個性發(fā)現,掌握第一手觀察素材。
三、捕捉教育情境,及時抓牢寫作時機
學生積累的豐厚程度與觀察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而一名善于對課堂中發(fā)生的任何一個即時情境進行捕捉的語文教師,就地取材地引導孩子,進行課堂語言能力的生發(fā),是教師展現教育智慧的時刻,更能喚醒學生“生活處處有語文”的認同意識,達到情感自然抒發(fā)的快感。比如,一只無意飛進教室的翩翩蝴蝶,可能引發(fā)一場精彩的小練筆;教材的某一富有童真童趣的插圖,可能勾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趣思與對話。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插圖在低年級教材的整體分布率是比較高的,基本一篇課文就會搭配兩幅圖,如漫畫、描述性的插圖、實物照片等,與教學的內容比較契合,其中不少承載著人文的要素,擔負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彰顯了時代的精神,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在教學的實際觀察中運用插圖來推進學生對話是很有幫助的。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為智慧主題,在課文插圖中我們看到了敢于表達、善于觀察的曹沖,認識了肯動腦筋、將壞事變成好事的玲玲,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與學生年齡如此貼近的故事主人公,學生感受到親切感,從插圖的事件定格受到鼓動啟發(fā),樂于分享自己身邊的機靈事,課堂便是一個綻放表達光彩的舞臺。在學生充分述說自己的智慧妙招后,今晚的學習任務便是:寫出一件自己用智慧成功解決的事情,并選取其中某一個最引以為傲的畫面用畫筆畫下來,作為文章插圖。其中一名學生是這樣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機靈勁的:
我是“智多星”
智慧是幫助人們打開困難大門的鑰匙。
——題記
前些天,妹妹得到了一個儲錢罐,上面掛著一把銀光閃閃的鑰匙,可是,她把鑰匙丟了,著急得都抓狂了,看來,還是得我出馬。
我坐在椅子上久久地思索著:鎖里有兩個凸點,鑰匙伸進去,把凸點撐開,鎖才會開,那么……這時,我突發(fā)奇想——可以用牙簽!
我是個絕對的“行動派”,我抽了根牙簽,三步并作兩步地沖進臥室,把牙簽塞進了鎖里,咔!牙簽斷成了兩段。我沮喪極了,失望地望著這根已經折斷的牙簽。
可是,現在不是沮喪的時候,我要振作起來,嘗試別的方法!忽然,我靈光一閃:可以用兩根牙簽!我抱著剩下的希望,將兩根牙簽慢慢插入鎖里,輕輕一轉,一秒、兩秒……“鎖開了!鎖開了!”我激動得語無倫次。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困難終于被我擊倒了!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總而言之,讓學生從“生活”這個罐子里不斷地積累有趣、有活力的寫作素材,鼓勵學生學會觀察體驗生活,在課堂上恰當的捕捉補充,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可以在其中感受生活的樂趣,然后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投入到新的觀察中。學生初步品嘗到表達的樂趣,不知不覺地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活,記錄生活。“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持之以恒,一定會使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達到理想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汪慶豐. 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寫作教學策略淺談〔J〕.小學教學參考,2019(1):82.
[2]馮春,韓寧.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知識經濟(教育時空),20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