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故事教學中,故事插圖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實,插圖在故事復述環節和故事創編環節可以起到提示與拓展語言表達的作用。在故事教學中,筆者讓中年級學生根據插圖,創編自己的對話,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 故事插圖;口語表達;口語能力
【作者簡介】文學平,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永一小學。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要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開心英語(粵人民版)》(以下簡稱《開心英語》)每單元的第一板塊便是一則小故事,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呈現本單元的主題語境。筆者觀察本校的英語課堂后發現,老師習慣于關注語言文字,而忽略了圖文中的“圖”的作用。其實,圖片所表達的內容有時比文字更豐富,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圖片理解故事并進行語言表達,而不僅僅是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簡單的復述。在故事教學的后續階段,筆者就嘗試利用插圖創編故事,以此來豐富中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學生在故事創編中豐富語言表達
(林有苗,徐偉彬,2005)提到,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讓兒童根據圖片復述故事,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以《開心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3 Bank or Beach Story部分提供的圖片,讓學生根據故事插圖,以小組為單位創編并表演自己的故事。
1.增添舊知,讓故事對話更完整。
【片段1】
Group1: On the bus.
A: Hello, Ben! How are you?
B: Im fine, thanks!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I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bank).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Im going to the hospital.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Were going to the shopping mall.
A: Where are you going, Shelly?
B: Im going to the beach. What about you?
A: Me too.
Oh no! This bus isnt going to the beach.
在根據圖片創編的對話中,學生補充上了見面時的問候語。A: Hello, Ben! How are you? B: Im fine, thanks! 融入了生活禮儀,也讓對話顯得更具生活性和交際功能。在故事的結尾處,學生加入了B: Im going to the beach. What about you? A: Me too. 學生不知不覺地使用到了交際中話輪轉換的技巧,在交際中獲得了更多的信息。 學生創編的對話雖顯稚嫩,但這是語言運用的必經階段。在語言運用中,教師不應該一有錯誤就揪住不放,對某些小的語法錯誤,教師應該采取容忍的態度(李文巖,2016)。
2.身臨其境,讓故事中的人物話語更集中。
【片段2】
A: Hello, Ben! How are you?
B: Im fine, thanks!
A: Is she going to the park?
B: No, she isnt. Shes going to the restaurant.
A: Are you going to the hospital?
B: Yes, Im going to the hospital.
A: Is she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B: Yes, she is.
A: Hello, Gogo! Where are you going?
B: Im going to the beach.
A: Oh, no! This bus isnt going to the beach.
在這個對話中,學生將自己化身為Gogo,詢問Ben 及其他人打算干什么,讓故事能圍繞一個場景展開,簡化了故事人物,增加了自己的話輪,增添了語言運用的機會。特別是學生對“Is she going to…?”的運用,體現了學生對語言的內化與整合。這是學生不自覺地在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充分達到了語言運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學生自主完成的,教師僅起到輔助的作用,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增添人名,讓故事情節更清晰。
【片段3】
Group3 Lets go to the bank.
A: Hello, whats your name?
B: Im Shelly.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Im going to the restaurant.
A: Hello, Ben. Where are you going?
B: Im going to the hospital.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Im going to the big big shop.
A: Where are you going, Gogo?
B: Im going to the beach.
A: Oh, no! This bus isnt going to the beach.
在這個對話中,為了便于表達,學生將圖片中的人物命名。有了名字為依托,人物之間的對話輪就顯得更清晰,對話也顯得更真實合理,聽者也就更容易理解。特別是第一句Lets go to the bank表明了自己的去向,也為接下來詢問別人去哪里做了情景上的鋪墊,讓話語顯得更真實。
三、學生在語言表達中獲得進步
在故事教學中,讓學生看故事插圖表達既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對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和促進。筆者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中不斷進步。
1.敢于開口表達。從縱向上看,學生的進步是明顯的。學生逐漸敢于開口,大膽地用英語表達。從說一句向說兩句發展。從說兩句豪無關聯的話到說兩句前后稍有關系、有邏輯的話轉變。
在訓練的過程中,筆者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驚訝于學生用得好的某一個單詞或某一個句子。比如:“老師很欣賞你的這個句子。”“你能用這個句子老師感到很驚訝,你已經達到了五年級的水平了。”在這樣的鼓勵之下,學生的英語表達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能夠在課堂上開口說英語,這是進行口語表達的基礎,也是口語表達取得進步的重要一步。
2.樂于語言運用。在進行看故事插圖創編對話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學生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更豐富,更有邏輯性,他們將以前學的詞匯及句型初步地用到了自己的語言表達之中,而且組織相對合理。在每一次準備階段,學生通過看插圖,回憶曾經學過的詞匯以及句型,將舊知識與新學知識相結合。這樣一個語言組織的過程,不僅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也讓學生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了思維的幫助,我們的語言才更合理。
四、結語
語言學習必須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學以致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特別是以對話方式呈現的故事更能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在中年級的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借助插圖為學生提供更自由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能融入自己對圖片的理解,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對插圖的內容進行再表達。從復述到表達,再到創造,是英語學習從依賴到脫離依賴,進而向自由表達思想過渡,這對英語口語教學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李文巖,200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文巖.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3]林有苗,徐偉彬.小學英語教學心理學概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林立.小學英語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