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妮
摘要:伴隨著《指南》踐行,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強調個別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但是,幼兒園在制定周計劃時,往往會出現在支持和滿足幼兒獲取經驗方面教師過于主觀,在活動安排方面還過于統一高控,不夠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個別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沒有充分體現等現象。因此,我們要改變,從彈性制定周計劃開始。
一、現狀審視與成因分析
目前一些幼兒園制訂周計劃,每個班級都是按照幼兒園規定的要求整齊劃一的安排每日活動,例如上午活動通常按照“集體活動、戶外活動、區域活動或專用教室、餐前活動”這樣的流程安排,每天幾乎保持不變。同時,幼兒園會要求教師必須嚴格按照周計劃執行不得隨意更改,這已經成為一種墨守成規的現象。教師按照主題活動進度表、戶外活動場地安排表、專用教室安排表提前安排好一日活動內容,“輸入式”的組織幼兒完成周計劃安排上的各項活動。
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整齊劃一的、不得隨意更改的周計劃安排,使幼兒的學習被動,沒有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是一種“高控的、預設的、填鴨式”的半日活動安排,是一種教師牽著幼兒被動學習的狀態。
(一)管理制度限制,杜絕隨意更改
周計劃安排形成這種按部就班的現象,與幼兒園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作為幼兒園管理者,總是怕教師們沒有制度約束、不夠規范,在場地安排上避免沖突,嚴格執行生活作息時間表……處于這種顧慮,管理層盡可能的將周計劃設置的整齊劃一,便于管理考核。
1、表格程序化安排
在周計劃表格的設計中,整齊劃一的表格形式保證一個學期中每周的作息安排一模一樣,甚至每天的安排順序一模一樣,從管理的角度上嚴格執行能夠按時按量保證幼兒活動,倘若老師隨意改動計劃,就會被扣上“未按計劃實施”的帽子,讓老師們不得不程序化。
2、場地分配式安排
無論是戶外活動場地安排還是專用教室安排,在學期初管理者都會排好相關的計劃表,戶外場地分配到哪個班級和時間段玩,這個班就只能在這天這個時間段玩戶外玩具,戶外活動時間一到,大家都按周計劃到各自指定場地游戲,整齊劃一。
(二)教師理念高控,調整不夠及時
1、教師沒有自主權
開學初就設計好的周計劃表格一直延續的運用,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只會實施與執行而不會思考與調整,因為幼兒園沒有給教師自主權,必須按計劃實施而不能隨意更改計劃,因此教師在周計劃指定方面缺少反思與調整的積極性。
2、幼兒沒有滿足感
如果從幼兒的角度來分析,一塵不變的周計劃制定,讓每天的作息安排教條化。孩子們倘若在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有感興趣的內容也不得不因為時間關系而停止研究,被動的進行已經安排好的下一環節中;倘若孩子們突發奇想對某一事物感興趣也不得不因為指定內容而終止,被動的按計劃實施……長此以往便不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從而忽略幼兒感受。
二、反思優化與彈性改變:
(一)從“按部就班”到“自主搭配”
《指南》更加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地位,活動組織更具主體性。因此,我們在設計改變周計劃撰寫的時候,需要更關注幼兒的自主性,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指定預安排表,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點及時調整,滿足幼兒各方面需要,尊重個體差異,多設置低結構的區域活動和小組式活動,合理安排時間,在教師的自主搭配下,提升幼兒活動經驗。
根據課程需要,嘗試多種變化
調整前:集體活動統一安排在第一欄,集體活動后統一是戶外活動。
調整后:主題活動融入整個半日進行,結合采訪和參觀活動,多元化的進行參與式游戲,按照需要安排區域活動、戶外活動以及集體活動的時間,由教師根據需要自行安排,也可以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興趣隨時做反思和調整,提升價值。
分析:
調整后的周計劃中,幼兒園給老師們一個預安排表,教師可以有選擇和變化的進行半日活動安排,可以每周和每天有變化,由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和幼兒興趣隨機變化,實施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再次調整,一周安排多樣化,教師更有調整的自主權。
(二) 從“規定安排”到“自主協調”
《指南》的精神讓我們深入思考“這樣做是否得更合理”。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更加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專用場地協商,確保利用率高
調整前:戶外活動場地按照括號中的指定場地落實,安排適宜場地的游戲和戶外鍛煉。
調整后:戶外場地均和體育游戲結合起來運用,增加了戶外場地的使用率,確保了游戲和戶外鍛煉交替進行,教師可以自主安排分組游戲然后交換,或集體游戲后玩大型器械
分析:
調整后的周計劃中,不但一日活動形式可根據活動內容選擇適宜的方式,而且在商量與協調中更加人性化,更尊重幼兒的需要,給老師們更多空間,真正讓孩子們做自己游戲的主人,確保幼兒園的所有設施都能最大限度的供幼兒使用,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三、思考與體會
在深入貫徹《指南》精神后,我們通過周計劃的幾次改革,終于尋找到一個更適合幼兒、更適合教師的周計劃預安排表,在一次次調整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的思考,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尋找切合點,發揮周計劃的自主安排價值,尋找新的平衡點。
1.把握“自主”與“預設”的尺度
在周計劃表格的設計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好“自主”與“預設”之間的尺度。于是,在反復的摸索和梳理中,設計了“可變化的預安排表”,老師們拿到表格后可以自由劃分格式,自主分配時間,一切跟著幼兒的需要和主題的進程合理安排,盡可能的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預設,把自主權還給老師,讓孩子做時間的主人。
2.尋找“計劃”與“調整”的空間
在制定預安排表時,我們也在思考,既然是計劃,那么調整以后該如何體現出來呢?于是,在反復的研討與跟進中,我們嘗試在預計劃表的最后增設一欄“備注”,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有所調整和反思,可以嘗試通過手寫的形式記錄在備注欄,促進教師勤思考、多變化,讓調整后的周計劃更合理更靈活。
總而言之,在《指南》精神的背景下,我們在周計劃制定中,從不去思考到勤反思、勤調整,這個過程中讓周計劃更有自主權,更合理靈活。當然,在新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關注其中的不足,關注兒童,不斷地總結經驗和反思調整,以實現幼兒需要為目標,在小步的改變中探索新策略,達成自主與預設的融合,促進幼兒游戲與學習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