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華
摘要:《民法總則》第171條繼承和發展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等中既有的規定,完善了無權代理制度,相較之前在文字表述、規范內容上有了長足進步,同時仍有問題沒有解決。本文首先介紹無權代理的概念、構成及其法律效力,其后根據無權代理人、相對人的主觀狀態確認無權代理人承擔責任的范圍,對《民法總則》第171條進行解釋。
關鍵詞:無權代理;法律效力;責任內容
一、無權代理的概念
無權代理是指無權代理人沒有代理權,而以他人名義進行代理活動的民事行為,是一種無過失的法定特別責任。無權代理人承擔無權代理責任需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存在無權代理行為,即代理人沒有代理權而以他人名義實施代理行為;第二,被代理人拒絕追認,如果予以追認則轉化為有權代理,被代理人和相對人成為法律關系當事人;第三,相對人沒有撤回。按照我國《民法總則》第171條第1款的規定無權代理有以下三種類型:無權代理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
二、無權代理的法律效力
(一)在被代理人和相對人之間
1.被代理人的追認權
《民法總則》第171條第1款的規定意味著無權代理行為的效力狀態并非確定無效,而是效力待定。法律賦予了被代理人追認的權利,首先尊重了被代理人的意思自治,由其決定是否有效,從而結束法律效力的不確定狀態,保護交易安全。
2.相對人的催告權
為及早結束對相對人不利的這種不確定的狀態,賦予了相對人催告權。該催告權無關相對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無論其為善意或者惡意,均被賦予了該項權利。催告為一種意思通知,不會直接確定無權代理的法律效力,即不會直接改變法律關系。催告是準法律行為,在我國法律效果是被代理人因此享有追認權,期限為一個月,該期限為相對法定期限。基于意思自治原則,相對人與被代理人可以約定具體期限,只是不能少于一個月,如果短于一個月,則適用一個月的期限。
3.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
在民法中,撤銷的前提條件是該行為已具有法律效力,而撤回針對的是尚未生效的行為。雖然民法在文字上規定為 “撤銷權”,但本質上該權利為“撤回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82條則規定的更為精準,表達為“相對人的撤回權”。即使相對人享有催告權,但是因為可能需要等待一個月的追認期限,為更好地保護相對人利益,法律賦予了善意相對人撤銷權,即被代理人回應之前,相對人可以撤回其意思表示,結束該法律關系。但是若相對人為惡意,則相對人因沒有進一步保護的必要,不再賦予其更多權利。
(二)在無權代理人和相對人之間
無權代理人是否承擔責任,依據為被代理人是否追認。如果追認,則該代理行為生效,實質上此時代理行為從最初即具有法律效力,并被轉化為有權代理,無權代理人自然也不用承擔責任;如果拒絕追認,則法律關系中不再包含被代理人,由代理人、相對人擔任主體。
我國《民法總則》規定善意的相對人可有兩種主張:一要求無權代理人對債務進行實際履行;二請求損害賠償來恢復圓滿狀態,此時賠償范圍有所限制,最多為當被代理人追認時可以獲得的利益。如果相對人惡意,即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代理人沒有得到授權,則減弱保護程度,由雙方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對于無權代理責任的范圍,筆者將在下文進行詳細闡述。
三、無權代理責任的承擔
(一)無權代理人的主體
1.能否為無行為能力人
對于該問題我國《民法總則》沒有明確規定,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04條、德國民法典第165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不能成為無權代理人的主體,但主體可以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代理是一種法律行為,在行為過程中需要其獨立地做出或者受領意思表示,而無行為能力人由于自身限制,無法獨立完成上述行為,因此筆者認為,無行為能力人不可以成為無權代理人的主體。
2.能否為限制行為能力人
雖然主體不可以是無行為能力人,但并不是只能由完全行為能力人擔任。限制行為能力人具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被授權實行法律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如果被代理人選擇限制行為能力人作為代理人,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因此可以放心地由代理人實行代理行為。[1]例如13歲的甲天資聰穎,計算機水平非常高,乙公司聞知而欲授權其銷售電腦,因甲具備一定的行為能力,且十分擅長計算機,個人完全可以接受要約實施代理行為,因此13歲的甲可以擔任代理人。若之后乙公司收回授權且通過合理方式做出公示,而甲繼續以乙公司的名義銷售電腦,可以認定其為無權代理人。因此筆者建議應允許代理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
3.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時的責任承擔
針對該問題有觀點認為,此時其應該承擔責任;亦有學者認為,此時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價值應高于保護相對人,其無需承擔責任,除非代理行為經過法定代理人的同意。[2]筆者認為應貫徹民法中優先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原則,后者較為合理。但是如果限制行為能力人主觀為惡意,如上述案例,甲尤為擅長計算機,代理終止后,惡意以乙公司的名義銷售電腦,此時若無需承擔責任實屬不公,因此,此時雖不承擔無權代理責任,但可承擔侵權責任。
(二)責任的內容
1.以實際履行為原則
關于責任的內容,有主張履行責任①,也有認為代理人應賠償信賴利益。從比較法上來看,德國與日本的民法規定無權代理人應以履行責任為原則,而在意大利、瑞士等國家的民法中規定僅需承擔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我國《民法總則》第171條第3款的規定受到德國、日本的影響,規定以承擔實際履行責任為原則,其次以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可以獲得的利益為限進行損害賠償。
第一,以“實際履行”為第一位救濟方法。例如無權代理人甲以乙的名義,與相對人丙簽訂了一份紅酒合同,后該紅酒合同未被乙追認,丙可以直接要求甲履行合同,如此可以圓滿實現相對人的利益。
第二,以“信賴利益”為唯一的救濟方法。在上述案例中,丙只能要求甲承擔其對履行合同做的必要準備而支付的相關費用,無疑相對人沒有得到充分的救濟。
第二種救濟方法無法對相對人權益進行充分保護,相對人因信賴代理人現實中已經得到授權而與之進行交易,例如無權代理人主觀上明知自己沒有被授權,若被代理人拒絕追認,最終卻僅僅需要賠償信賴利益的損失。無權代理人主觀上既為惡意,結果明顯偏袒于無權代理人,此時使相對人承擔的風險過多,未充分救濟相對人的損失。
救濟應盡可能實現相對人所期待的實際履行的狀態,也就是首先要求無權代理人實際履行,如此方能合理分配交易的風險,平衡各方利益,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法律進行如上規定合理。
2.損害賠償的性質辨認
在因無權代理所引致的責任中,相對人有選擇權,該規定充分保障了相對人的權益,首先以實際履行為原則,在實際履行不能或者相對人有其他考慮時,其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在相對人選擇請求賠償時,最高限度為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可以得到的利益。直接從文義理解,無法確認法條中所稱 “損害賠償”的性質究竟是“信賴利益”[3]亦或是“履行利益”[4]的賠償。
第一,解釋為“信賴利益”。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假如該合同的履行具有人身專屬性或標的具有特殊性,相對人必然不能要求無權代理人實際履行,在其僅僅可以選擇后者以獲得救濟時,卻已經注定只可以得到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這種情況則導致救濟不統一、不充分。例如被代理人為一名著名教授,相對人因其負責的態度和良好的口碑而想聘請其為私人教師,然而代理人并沒有資格和也沒有能力代替本人實際履行,這從實質上剝奪了相對人的選擇權,只能選擇請求損害賠償,卻只能是信賴利益。因此如果囿于信賴利益,對相對人來說顯失公平。
第二,解釋為“履行利益”。在此種理解體系下,雖然無法請求無權代理人代替本人進行實際履行,但是可以獲得充分的救濟,減少了相對人承擔的風險,同時履行利益的范疇更大,也包括信賴利益,因此在實踐中可以靈活適用。例如在不超過履行利益的范圍內,根據實際情況,相對人也可以請求或者由法官判定由無權代理人賠償其信賴利益的損失。此時法律的適用更具張力和彈性,可以靈活地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合理的判決。因此,筆者認為將第三款中的“損害賠償”解釋為“履行利益”更為合理。
(三)責任的范圍
在我國法律中,無權代理人的責任不因其主觀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承擔責任的前提下,責任的范圍因主體或其他因素的差異而不同。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171條第4款,責任大小因相對人主觀態度而有所輕重,但沒有區分無權代理人主觀態度不同時的責任承擔。②筆者認為此處有待完善,下面對可能存在的情況予以區分闡述。
1.無權代理人的主觀態度
(1)無權代理人知道自己沒有代理權
如果行為人主觀上為惡意,即明知或者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自己實際沒有代理權,采取了與法律相對抗的立場,不值得對其進行保護,法律對其進一步施加高強度的責任無可爭議,如此方能維護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因此這種情況下,相對人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選擇代理人實際履行債務或者承擔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
(2)無權代理人不知道自己沒有代理權且無過錯
如果無權代理人主觀上為善意,即不知道自己沒有被授權并且無過錯,例如本人患有精神病,而無權代理人以及一般理性人均無法察覺,此時其代理實質上是無權代理,但是因為現實狀況超出正常人的能力范圍,在這種前提下,使其負擔的責任與惡意的主觀心理狀態不加區別,對代理人顯失公平。為使結果更為公平,筆者認為對第3款的解釋和適用應該進行目的性限縮——若無權代理人為善意且無過錯,相對人可以獲得較輕程度的救濟,即要求其承擔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
2.相對人的主觀態度
如果相對人主觀上為惡意,惡意即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其為無權代理人,對其進行的保護程度應有所降低,以彰公平。我國《民法總則》規定相對人和無權代理人應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規定此時代理人無需承擔責任,因為既然相對人明知,屬于自甘冒險,后果自擔,對其沒有必要再進行保護。
相較來看,筆者認為一刀切的規定過于武斷,此時應分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第一,當無權代理人知道自己沒有代理權,由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更為合理,因為雖然相對人屬于自甘冒險,但是同時無權代理人主觀上亦為惡意,因此雙方可視為與有過失,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第二,當無權代理人不知道自己沒有代理權且沒有過錯,完全不承擔責任更為合理,讓相對人自己承擔自甘冒險的后果。例如被代理人趙某患有精神病,代理人錢某不知情且不能知情,但是相對人孫某知曉事實,此時宜由孫某自食其果,完全承擔責任。
綜上所述,在相對人為惡意時,責任的分配應以無權代理人的主觀狀態為依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合理。
四、結語
行為人基于無權代理所實施的法律行為效力待定,本人有權決定是否追認,相對人有權催告本人及時行使追認權,同時在本人追認或者拒絕追認的意思表示生效前,善意相對人有權撤銷其與無權代理人之間已成立的法律行為。如果本人拒絕追認,善意相對人可以選擇要求無權代理人按照雙方的約定為或不為相關的法律行為,同時又可以選擇要求無權代理人對自己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但賠償范圍不能超過履行利益,以合理平衡各方風險。
無權代理人責任承擔的范圍因相對人的主觀態度而不同,如果相對人善意,則其有權行使上述選擇權,如果相對人惡意,則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無權代理人本身的主觀態度不同也應產生不同的責任,筆者認為進行區分更為公正合理,如果無權代理人惡意利用他人名義,應按照相對人的選擇承擔相應責任。如果無權代理人不知道自己的代理權存在瑕疵并且沒有過錯時,再要求其按照相對人的選擇承擔相應責任對無權代理人明顯不公平,合理的做法是由其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就代理人行為能力的問題,無行為能力人不能成為代理人,但是無權代理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時不影響代理授權的效力。
注釋:
①梁慧星認為應該先行履行,無法履行的再賠償損失。
②馬新彥認為無論代理人是否明知代理權的欠缺,善意相對人一律可以主張實際履行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對無過失的無權代理人過于嚴苛。
參考文獻:
[1] 朱慶育.《民法總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
[2] 遲穎.《民法總則》無權代理法律責任體系研究[J].清華法學,2017,(3).
[3] 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2.
[4] 汪淵智.《代理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