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江銳
摘要:本文就中國古代墓葬壁飾的時代特點和藝術造詣來分析對中國傳統壁畫所產生的影響,從墓葬壁飾的大體發展脈絡來反映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對美術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墓葬壁畫、中國傳統壁畫
引言:
由于本科專業是國畫方向,并對壁畫藝術十分感興趣,因此想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壁飾來深入了解傳統壁畫的發展和產生的影響。
一、中國古代墓葬壁畫的形成
徜徉歷史的長河,人類在舊石器時代便出現了埋葬死者的習俗,據資料得知,距今一萬多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是中國最早埋葬死者的人群。到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到夏商周時期以后,墓葬形制規模和隨葬品等由于社會階層的分化差異懸殊。戰國以后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使得人們希望死者也能享受到現實的色彩,墓葬壁飾也就應運而生。中國古代墓葬壁畫大約始于西周,畫像磚墓則始于戰國晚期,畫像石墓始見于西漢。最早完整的墓葬壁畫是西漢早期的河南永城梁王墓,西漢晚期有較大發展,東漢晚期墓葬壁畫的內容、布局、技藝都已達到成熟階段,魏晉十六國時期,這一習俗在中原地區漸漸衰微,直至北魏以后墓葬壁畫才得到復興,且從東魏、北齊開始有了很高的水平,唐代前期則達到高峰,顯示出嶄新的面貌。宋遼時期,墓葬壁畫的題材產生了變化,元朝以后再度走向衰落,明代很少再見有壁飾的墓葬了。
墓葬壁飾的題材和內容受統治階級和社會習俗的影響很深,在長期的發展和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各時代、各民族的鮮明藝術特征。漢行厚葬之風,至此出現墓室壁畫,而兩漢時期的墓室壁畫,是中國古代墓葬壁畫發展史中的重要發展階段。漢墓壁畫幾乎包含了中國早期一切的重要思想與信仰,在中國傳統壁畫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人物造型簡單古拙,充滿了意境和力量。正如漢代的石雕一樣“去粗取精,刪繁求簡”,體現了漢代美學的共同特征。壁畫構圖講究平面效果,多橫帶式,形象大同小異、重復排列,富有節奏感,色彩僅以黑線、紅、黃、綠賦彩。壁畫題材大致可歸為七類:一是墓主人莊園經濟生產活動,如農夫采桑、犁耕鋤耘、放牧狩獵等;二是墓主人現實生活,燕居、宴飲、庖廚、樂舞百戲等;三是墓主人仕官經歷和身份,有車騎出行、屬吏、謁見和幕府等;四是忠孝歷史故事,有忠臣孝子、圣賢人物和節婦烈女故事等;五是神話故事,主要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四神、羽人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珍異獸等;六是祥瑞圖像,如祥云、神鼎、九尾狐、麒麟等;七是天象圖,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等。漢壁畫氣韻生動、簡樸大方,裝飾性強,畫法上白墻彩繪,最后提黑線如同沒骨寫意。題材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繪畫的傳統風格,豐富的內容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思想觀念和道德標準。
二、中國傳統壁畫的璀璨發展
中國傳統壁畫經過不斷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社會動蕩、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這一時期的墓葬壁飾也呈現出與其他時期不同的特點。南北朝墓室壁畫有所發展,寫實性增強。具有代表性的有高句麗壁畫,高句麗“相傳以為扶余別鐘”,大體興起于西漢末年,唐高宗總章元年滅亡。創造了高超的物質文化和藝術。根據冬壽墓等早期壁畫墓中的壁畫可以看出,集中反映了高句麗貴族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習俗,以及神話傳說等內容,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富有變化,布局嚴謹,代表了高句麗王朝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異域色彩極強的敦煌石窟壁畫雖不屬于墓室壁畫,但是當時的標志性壁畫作品,影響極深延續至今。總之,魏晉南北朝后,中國壁畫逐漸成熟,為隋唐壁畫藝術的輝煌打下堅實基礎。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代也將壁畫藝術推向頂峰。唐墓室壁畫以疏體畫風為基礎,融匯了密體派的畫風,完成了從“曹衣出水”向“吳帶當風”的過渡。《唐代名畫錄》等文獻記載有二百多位畫家,其中一半多參加過宮廷、寺院的壁畫創作,盡管并無準確加載但其中一部分應該也參加過帝王顯貴的墓葬壁畫繪制。唐代壁畫題材主要是一:儀仗出行和列戟;二:社會生活;三:禮賓交往;四:生產活動;五:狩獵生活;六:星象圖;七:四神祥瑞圖。保存良好的有李重潤墓、陜西乾縣章懷太子墓等。中國傳統壁畫從發展之初到黃金時代的盛唐,伴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發展一直向前推進。因此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決定著中國傳統壁畫的發展趨勢。隨著晚唐社會的衰落,藝術水平大不如前開始滯留萎縮。
三、中國傳統壁畫的轉變
到宋代,由于文人畫的興起和佛教的衰落,壁畫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文人士大夫多不參與壁畫的繪制,極大的影響了壁畫的品質。但墓室壁畫因保存條件遠好于石窟、殿堂等壁畫,因此流傳下一些瑰寶。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是一幅絕世名作,已經失傳。然而宋人臨摹、金章宗題簽的《搗練圖》卻流傳至今,現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有趣的是在金代壁畫墓中也發現了一幅較為復雜淳樸的“搗練圖”,位于河北井陘柿莊第六號墓東壁上,雖不及畫院摹本精美,但是足以稱得上是民間藝術的佳作。蒙元時期的墓葬壁畫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蒙古民族風格,多以游獵圖為主,還有部分山水畫壁畫。此時期也到了墓葬壁飾發展的尾聲,因此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墓葬壁畫是中國傳統壁畫研究所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并受其影響極深,且因保存較為完善而得以現代人研究欣賞,強調主觀創造,追去畫面的形式美,不受客觀世界的局限,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反映了各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演變。中國現代壁畫創作也深受傳統壁畫題材、技法和材料的影響。雖然它所反映的歷史和觀念都漸漸遠去,但所表現的形式語言和非凡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去不斷細細品味和研究。
參考文獻:
《幽冥色彩中國古代墓葬壁飾》董新林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