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華 焦天碩 吳昊 王晶
摘要:居安思危,治不忘亂。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發展的機遇可能平底而生,而災禍也可能從天而降。傳統的安全威脅因素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使我們面臨諸多的嚴峻挑戰。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風險和危機出現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加強公共危機管理,對于國家成功避免和駕馭各種風險和危機,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共危機;公共危機管理
一、相關概念
(一)公共危機的含義
本文研究的公共危機是指社會偏離正常軌道的過程與非均衡狀態。公共危機的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涉及社會層面,它的出現和爆發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運作,對生命、財產、環境等造成的威脅、損害,超出了政府和社會常態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會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應對。
(二)公共危機管理的含義
本文將公共危機管理界定為政府或其他社會公共組織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防止可能發生的危機,預報警戒危機發生的預兆,及時處置已經發生的危機,恢復危機造成的損失和傷害,甚至將危險轉化為機會,以保護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活動。
二、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及存在的問題
(一)從指導思想上看,政府尚未認識到社會轉型期危機的常態化趨勢
轉型期社會危機的實際發生頻率日益增加,全球化的發展加速了危機的傳播和蔓延。現代社會越來越顯示出相互高度依存的特征,能產生連鎖反應。單一的危機如果控制不力,很有可能演化為復合性的危機。轉型時期社會利益分化嚴重、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新舊文化碰撞加劇、傳統道德體系失穩,更加加劇了社會沖突的可能性。
(二)從立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國公共應急立法滯后,無法適應危機管理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要求
實踐證明,沒有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就沒有高效的突發事件的政府管理;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
(三)公共危機管理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目前我國危機管理職能由不同的政府部門承擔,相互之間的整體聯動機制不健全,危機管理的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在綜合性的危機面前合力較差,整體上沒有形成相互協調、分工合作的格局。
(四)公共危機管理教育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現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介紹和引進西方危機管理理論的階段;學者研究與實際工作者之間的經驗總結沒有很好地契合在一起;不同專業的專家之間的交叉性、邊緣性研究的互動機制沒有形成;現有學術資源沒有及時變成政府的決策等。
三、轉軌時期加強公共危機管理的相關對策
對于政府來說,要成功地應對化解危機事件,就必須加強公共危機決策能力建設,提高政府危機決策水平。要在日常管理中建立起公共危機的應急決策機制,加強危機決策意識,完善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體系,建立危機的預警系統,加強以績效為基礎的研究以及開展危機管理素質教育和培訓。
(一)進一步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立法
為加強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制定、完善管理和應對各種各樣的危機或緊急突發事件的專門法律、法規。完善各部門的專法律,明確規定在公共危機時各部門在人財物調度和問題處理方面的權責等。
(二)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的應急機制
應急決策機制包括設立常設機構快速應對和問責糾錯機制。常設機構一般由應急處理的核心機構領導,政府各部加以配合。各級政府決策首先要從關系黨和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危機處理的重大意義,保持敏感度;其次要及時了解非傳統威脅形成的各種可能,及時調整更新危機應對戰略;再次要在日常的公共危機決策中,以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為先導,在源頭上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最后,要在危急的非常規決策中制定行之有效、由地方實施的危機管理計劃,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危機決策與管理機構。
(三)建立全面的公共危機決策管理機制
全面的危機決策管理強調的是以績效為基礎的管理,政府必須設立危機決策管理的績效指標。政府危機決策管理的指標必須具有可持續性、可衡量性、能夠實現性、具有相關性和及時性。另外,危機決策管理的績效指標必須具有可塑性、有機的與政府管理工作相結合、能夠讓政府部門和社會接受與反映國際社會的經驗等。
(四)構建中央和地方多層次公共危機管理戰略
中央政府應制定權威性的、前瞻性的國家安全戰略,認真分析危機可能出現的誘因,消除各種危機隱患,確保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同時,中央政府應設立具有決策、指揮、協調功能的綜合性危機管理機構。對于各級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建立常設性的公共危機管理機構;建立危機的預警系統,利用先進的專業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制訂應對各種危機事件的防范預案;對公眾進行危機管理的教育和培訓;在危機來臨時,收集信息、制定決策、統一指揮、協調行動。
(五)提高政府決策者和社會公眾防范危機的能力
必須注意在平時就加強對政府官員和公務員的危機管理知識的教育和培訓,使其掌握危機應對措施與處理危機的手段。同時要加強對國民危機管理素質教育,在相關的高等院校設設立危機處理專業,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要建立專門的危機處理研究機構,對民眾宣傳灌輸危機防范意識,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人員進行強制性的、系統的危機處理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危機反應能力。同時,要動員全社會參與危機救治,增強社會認同,真正提高社會防范危機的能力和水平。
四、總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加強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機制和應急法制建設,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危機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理念的重要體現,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相信這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參與下,一定能夠得到更好更快的推進,取得更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李杰,《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構建》[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歐子艷,《公共危機管理中地方政府責任研究》[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4]楊云涵,《政府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評估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