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嵐
摘要:我國的遺贈扶養制度已經建立了,通過遺贈扶養協議的簽訂,能保障遺贈的生老病死。在老齡化日益嚴峻的當下,這一制度的潛力將被激發。作為預防糾紛的重要手段,公證在民事法律關系的地位一直都是不可替代的,遺贈扶養協議公證是一項極為普通的公證,簽訂遺贈扶養協議的遺贈人與扶養人往往希望對該協議的進行公證,以保障彼此的權益。然而,筆者在公證實踐中發現對該協議的公證上存在許多問題,本文以問題為導向,對遺囑扶養協議公證提出幾點疑惑,以期共同進步。
關鍵詞:遺贈扶養 ?遺贈扶養協議 ?公證
近期,張某向我處咨詢遺贈扶養協議公證。據張某稱其為視力殘疾人,離異后未再婚,未生育有子女,亦未收養有子女。張某名下有一套拆遷安置房,但還未取得產權證書,張某想與其繼母的女兒李某簽訂遺贈扶養協議,由李某負責扶養張某,張某將其名下的拆遷安置房遺贈給李某。筆者仔細向張某解答了有關問題,但事后經仔細思考,發現自己對遺贈扶養協議的了解并不透徹。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老齡化現象的加劇,類似張某的人會越來越多,會有更多的人想要通過遺贈扶養協議的方式保障自己的生養死葬,而很大一部分人都會選擇對此協議進行公證。鑒于此,筆者對遺贈扶養協議公證進行探析。
一、遺贈扶養協議概述
遺贈扶養協議指是遺贈人與扶養人簽訂的、由扶養人承擔遺贈人生養死葬的義務,遺贈人將自己的合法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于其死后轉移給扶養人所有的協議。遺贈扶養協議在我國《繼承法》第31條有明確規定,扶養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根據《公證法》和《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遺贈扶養協議是可以辦理公證的。1991年司法部發布了《遺贈扶養協議公證細則》,對遺贈扶養協議公證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規范,然而該細則出臺公證法尚未實施,公證制度還是由《公證暫行條例》來規范,因此,該細則在某些方面的規定在現在看來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扶養人的配偶在扶養關系的地位
根據《遺贈扶養協議公證細則》,公證機構為當事人辦理遺贈扶養協議時要求征得扶養人的配偶同意。通常來說,配偶都應該是知曉和同意的,理想狀態中扶養人的配偶對此無異議,遺贈人先于扶養人去世后,扶養人取得了遺產。然而,卻有很多法律糾紛隱藏在這背后。根據遺贈扶養協議,扶養人需要負責遺贈人的生養死葬,有兩個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一是遺贈人可能要與扶養人共同生活,這就意味著扶養人的配偶在某些情況下承擔了扶養義務;二是扶養人對遺贈人的扶養使用了夫妻共同財產,這部分財產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扶養人個人使用了。基于這些問題的存在,筆著若在扶養過程中,扶養人與配偶離異,是否能主張賠償?亦或者,扶養人先于遺贈人死亡,扶養人的配偶繼續履行了扶養義務,扶養人的配偶能否主張取得遺產?
換言之,若扶養方為夫妻,假定該夫妻兩人系甲、乙,遺贈人系因與扶養方中的甲是親戚、朋友關系或其他情況而選定該夫妻為扶養方,若在扶養過程中,甲乙離異,乙的地位是什么樣的?至少有三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遺贈人能否主張乙繼續履行扶養義務;二是遺贈人能否要求變更扶養人;三是離異后乙未繼續履行扶養義務,扶養人去世后乙能否主張分的遺產?
另外,若扶養人遺贈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未婚,而在扶養過程中結婚,此時,其配偶在這一法律關系中應當如何定性?
(二)遺產的性質如何界定
根據《婚姻法》第十八條之規定,“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為其個人財產。遺贈扶養協議本質上就是一個遺囑與贈與合同的結合體,因此同樣適應該條款之規定。簡單適用這一規定是否恰當呢?
遺囑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遺囑人自愿將其所有的合法財產在其死后留給遺囑受益人。某種意義上來說,遺囑受益人是一個純獲利益的人。贈與合同是雖說是一個雙務合同,但本質來說,受贈人也是一個純獲利益的人。因此無論是遺囑還是贈與合同直接適用上述法律條文并沒有任何問題。然而由于遺贈扶養協議的特殊性,簡單的適用該法律并不恰當。舉例來說,遺贈人與扶養人在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只需要扶養人的配偶知曉并同意該協議簽訂的事實,而并未要求扶養人的配偶對協議內容進行查看,因此,若遺贈人要求將遺產指定為扶養人單獨所有,是否違背公平原則?如前文所述,扶養人的配偶一方面會承擔起扶養義務,另一方面扶養過程中將會使用夫妻共同財產。由于扶養人本身并沒有扶養遺贈人的義務,因此,遺贈人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看成是遺贈人通過對價交換的方式從扶養人處購買服務:遺贈人支付的對價是遺產,扶養人提供的服務就是負責遺贈人的生養死葬。其他支付對價的協議若有收益,法律上往往認定其為夫妻共同財產,若遺贈扶養協議的收益——遺產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則在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遺贈人指定遺產為扶養人個人所有似乎又與法律相背離。然而,法律對遺贈扶養協議中的遺產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性。
二、辦理遺贈扶養協議公證的要點
辦理遺贈扶養協議公證,除了像辦理一般協議公證時審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行為能力外,更多的應當考慮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對于潛在的法律糾紛予以提示,具體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扶養人的配偶是否一并作為扶養人
上文所述,由于扶養人的地位法律并沒有明確約定,若配偶的地位不明確,不僅會在扶養過程中引起糾紛,更有可能在遺贈人去世后引發糾紛。若糾紛過多,則違背了這一制度制定的初衷。公證作為預防糾紛的有效手段,更應有所為,因此在辦理公證時應當對相關問題進行全面告知。
(二)遺產是否指定為遺贈人單獨所有
在遺贈扶養協議中,遺贈人的遺產不是簡單的由遺贈人處理完就可以了,實際上它是作為一種報酬支付給了扶養人。因此由遺贈人指定該遺產為扶養人單獨所有并不是十分恰當。若夫妻雙方均為扶養人,則不必要指定,但只有一方為扶養人或簽訂時扶養人未婚,可能會造成扶養人夫妻關系的不和睦。告知當事人讓他們自行選擇能讓糾紛扼殺在搖籃里。
三、結語
本文的觀點僅為筆者在辦證實踐中的一點思考,也希望以此為啟點,對遺贈扶養協議制度的完善貢獻一份力量。文中的觀點不盡完善,期待業內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