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甲
摘 要:經過相關專業的學習,對于土木工程有了最基本的認識和見解。本文立足于土木工程專業,分別從“土木工程的基本認識”“土木工程的發展道路”“學習土木工程的優勢”這三個方面入手,針對土木工程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土木工程;基本認識;發展道路;學習的優勢
土木工程相對來說是一科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其綜合性強,學生學習的范圍廣,知識雜,要求學生在就業的時候學以致用,將自己在土木工程專業之中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工作之中,建造出美麗的房屋、優秀的工程、安全的道路等等,社會的發展時刻影響著土木工程發展,反應出各個階段的經濟、文化、技術,也可以說土木工程彰顯著社會的經濟財力和文化的發展以及技術的發展史。
一、土木工程的基本認識
對于土木工程從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定義,像一些術有專攻的人認為土木工程是對于各個不同的建造對象進行的工作,對于人類的居住、出行、生活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作用,設計的范圍和知識十分廣闊,不僅要求技術人員具有十分強的專業程度,還需要土木工程人員學會策劃、測量等技術,像一些對于土木工程不了解的人大概認為土木工程單純就是建造,卻不知土木工程是一項技術活,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將自己在土木工程專業之中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工作之中,還要學會策劃、開發、勘察、設計等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建筑物體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同時,土木工程人員是通過學習自然和物理等知識,不斷為人類創造、改善和保護環境,為人類生活、工業生產和交通提供工程結構,因此土木工程師應該掌握相關的自然知識,可以在自然之中建造出安全并且沒有潛在危險的建筑物,同時,材料建筑可以承受自然荷載的結構,遵循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就是說土木工程師在策劃建筑物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保護環境的問題,要在自然承受的力度范圍之內,切記不可大量建筑,導致地面坍塌,土質疏松,嚴重造成人員傷亡等問題。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師與建筑,與各行各業提供的基礎設施都離不開土木工程,所以土木工程師又是各行各業的“先行官”。
二、土木工程的發展道路
土木工程在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迅速發展,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智慧。其中土木工程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即古代、近代和現代。在古代人類建筑的材料材料十分簡單,比如石子、土、草、竹子等建筑原料,雖然古代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十分簡單,但是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比如建造埃及的金字塔、長城、神廟等這些都是建筑奇跡,不僅凝結了人類的智慧,還是文化的結晶。到了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類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對于土木工程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建筑的速度和質量高速提高,比以往的建筑具有十分大的優勢。后來,又出現施工機器,施工機器的出現一方面有利于節約建筑所花費的時間,提高建筑效率和質量,節省人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擴大建筑規模,不用拘束與小型的建筑,解放生產力。最后,土木工程的現代始于20世紀中葉,正巧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現代科技和經濟迅速發展,自認而然促進土木工程的發展,也是土木工程發展的重要時期和階段。除此之外,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土木工程,人類也深感到土木工程的重要性,于是更加注重土木工程的發展,從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幫助人類提供最優秀和舒適的生存環境,最終,土木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之下,許許多多的高科技也逐漸融入土木工程之中,出現許許多多的高樓大廈,促進人類的文明發展。
三、學習土木工程的優勢
進年來,隨著社會的轉型和需要,越來越多人選擇土木工程的專業,對于土木工程的發展和前景具有十分大的希望。學生學習土木工程的優勢有很多,其中一點是貼近人們的生活,具有十分強的實用性,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人群密集,交通問題并沒有很好的得到解決,因此,土木工程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就說明學生學習土木工程這一專業可以在就業后有充足的收入,可以養活自己,實現人人就業的目標。同時,土木工程在建筑的時候對于保護環境問題不到位,產生許多污染和問題,甚至還有一些豆腐渣工程,在危害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影響土木工程的發展和前進,這就說明土木工程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需要新一代的優秀青年做出奉獻,提高我國的建筑質量,制定出優秀的政策。除此之外,土木工程的發展領域較廣闊,可以向著地下、海洋、沙漠等地方考慮,這一行動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的問題,還能促進土木工程的發展和前進,這也是土木工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而言之,在促進土木工程發展的前提之中,最重要的是注重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只有我們從行動上保護環境,大自然才會回饋人類,給予人類發展的資本。同時,土木工程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具有優勢,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促進和鼓勵作用,是當代文化的結晶。
參考文獻:
[1]徐乃洪.關于土木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的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2(12):253-253.
[2]陸新征,林旭川,葉列平,etal.地震下高層建筑連續倒塌數值模型研究[J].工程力學,2010,27(11):6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