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當前高職院校擴招政策熱點,本文以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消防工程專業為實際案例,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消防工程專業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參考教材以本科理論性分析為主,缺乏成體系的基礎操作性高職教材,且缺乏網絡教學課程;存在實踐操作平臺等教學資源匱乏等現狀,而不能順應當前擴招教育形勢的發展。針對當前職業院校培養模式以產教結合為主,旨在解決當前就業形勢的壓力,順應百萬擴招政策的優勢,著重從培養的方向、教材改進、校企合作與實踐基地建設等三個方面建立一個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擴招;消防工程;現狀研究
2019年4月國務院提出職業院校擴招100萬人的目標,再次擴大了高職院校的教學規模,推動了高職院校擴招工作的持續發展。該擴招政策促進了高職院校的生源的多元化、契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教育特點,同時還在針對新的生源開展定向培養、整合校企教育資源配置、改革學校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提供了機遇。這一政策很好地解決了當前高職院校招生工作白熱化狀態的危機感,也有利于就業壓力的緩解。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校園理論培養的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等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高職院校擴招人才培養的發展。因此,基于高職院校擴招背景解決當前消防工程專業存在的問題顯得十分重要。
一、高職擴招的整體定位
通過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研讀,其中無論是從首句“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還是結束語“我們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都透露出高職擴招與就業政策、“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都存在必然的聯系。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凸顯了生源的多樣化,其來源于傳統生源,如高中、中職的畢業生,和非傳統生源,如企業員工、退伍軍人、農民工,突破了舊有的生源格局,不難看出高職擴招政策的優勢在于擴大了校企人才培養的定向性,增大就業機率;同時可衍生出合理利用企業實訓資源,更好地解決高職院校實訓基地資源匱乏等問題。
二、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繼天津港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以來,暴露了我國消防安全存在的嚴重問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消防工作越加得到重視。加上依法治國和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應急管理部,市場對消防領域的工作要求更加注重技術性與專業化。未來的消防工程專業培養就業或將集中在政府部門、消防服務機構、各大型企事業單位等領域。如政府部門從事消防員、社區網格員等消防救援,消防服務機構負責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各大型企業注重消防隱患排查與設備維護保養等工作。因此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可從體能、消防理論知識的培訓與專業設備設施技能的熟練運用等方面入手。
三、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薄弱環節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由國家應急管理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學院立足區域經濟社會安全發展需要,開設了與重慶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度契合的以安全類專業為主的、安全特色鮮明的專業,學院高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特色發展、育才興安”的辦學理念,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注重與企業的合作辦學。而隨著當前擴招政策的擴展,根據就業需要,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就目前在消防工程專業存在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是學生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時量分配不均。由于學校在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等因素下,導致教學過程中偏向理論教學的現象仍然凸顯。消防工程作為一個交叉性綜合學科,包含了建筑學、力學、化學等自然科學學科,還包括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等社會人文學科等。目前,全國具有消防工程專業的高校共14所。高職院校的消防工程專業還在起步階段,專業課程多且涉及大量的理論分析,增大了教學的難度,造成理論教學花費的時間較多,實踐教學花費時間較少。高職學生的培養應該結合產教融合模式,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因此,在培養模式上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上的培養,以便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
二是部分專業課教材不成套、教材更新修訂不及時、多科目教材內容重復等問題,影響教學拓展。目前高職院校沒有成體系的消防工程專業規劃教材。部分教材仍沿用了本科教材,造成課本難點較多,且與理論知識掌握的要求較高,因而違背了高職院校注重產教融合、實踐的對口培養。部分課本在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點的更新上沒有跟上改革的提法。如,隨著國家機構的改革,公安消防局納入了應急管理局,公安消防局已改成消防救援機構。而在《消防法律法規》課本未做及時修改造成了內容上的更新不及時。同時,近幾年,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不斷提出,消防科技的發展和更新決定了消防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修訂。這些都會對學生畢業面向工作造成偏差。沒有成體系的教材,同時還會存在同一知識點重復出現在不同的教學課本上等現象,從而對教學的課時造成一定的浪費現象。且教學資源匱乏,從慕課、微課等網站獲取消防網絡課程較為局限,沒有成體系的網上教學視頻或微課等,使學生無法生動理解相應知識點,學習枯燥,嚴重影響教學效率。
三是實訓基地尚不成熟,阻礙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發展。消防工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操作結合性較強的學科。目前所運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傳統教學為主,融合了雨課堂、云班課、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手段,注重學生在對理論知識的了解與運用過程中,培養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與知識點的運用能力。但是,這些教學手段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遠不及實訓基地所能達到的一定高度。就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應積極探索與“1+X證書”制度相融合性研究。結合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消防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大部分學生就業去向涉及消防技術服務業。因此無論是學校的消防實訓室應加強完善打造成學生考證的基本模擬實驗室,還是校企合作,都體現出加強實踐教學的必要性。然而,打造考證模式的實訓基地正是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四、順應高職擴招建設消防工程專人才培養體系
針對上述分析的當前消防工程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一是順應當代就業形勢的發展及時修訂并建立成套成體系的高職教材,同時打造校內外理論與實踐的專業精品課程。通過前文的分析得出高職擴招政策實質是服務于就業政策。因此,教師團隊應采取研究人才培養方案,走訪各高校調研,對已就業學生回訪等形式,了解掌握當前企業急需的消防專業人才,杜絕知識點的重復,結合實際情況編制成體系的高職教材。教材的編制,應當邀請企業高管、基層操作人員一同參與,將企業的先進方法融入到課本中。同時教材應當注重企業實際案例來教學,插入較多的圖片或工藝流程等分解知識點,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企業消防工作的具體開展。且利用擴招優勢,利用非傳統生源,如企業一線操作工,提供豐富的操作技能,努力打造理論與實踐的精品網絡課程,未提供其線上學習。同時也為傳統的生源教學提高教學興趣與效率。
二是搭建校企平臺,實現校企共贏模式。職業教育作為技能性人才輸送的主要陣地,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產教融合層次的高低。抓住國家出臺的高職院校擴招百萬政策機遇從而加強當代高等職業教育,應從健全校企合作平臺,突出因材施教為主題,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技術型人才。無論是來自高中、中職的畢業生的傳統生源,還是來自企業員工、退伍軍人、農民工的非傳統生源,他們考入高職院校首要任務是通過學習來豐富自身的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因此,一方面,高職院校面向社會招生,或主動或被迫地與社會合作打開校門,有利于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的技能需求,推動教育創新性發展,更好地體現高職學院辦學定位、培養學生技能、推動就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突破了舊有的生源格局,凸顯出生源多樣化的特征。這就為企業輸送職工進入高職院校接受再教育或者技能培訓提供了便利。企業員工針對自身實際與企業特色進行提升,更為系統地彌補自身的專業知識的不足,為企業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能量。
三是共建校企實訓基地,擴大教學資源,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校外實訓基地無論是在生產和實際工作培訓等方面都比校內實訓存在明顯優勢。首先學生可通過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學,親自體驗企業文化,針對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主動學習、分析并解決問題;其次,學生的職業操作技能可通過校外實訓基地這個真實的環境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高職院校應當按照自身專業特色,抓住擴招機遇,積極探索挖掘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關系來積極有效地利用企業資源,建立實訓參觀、操作等人才培養方案,這也是更好地順應高職院校辦學特點、產教融合等模式。學校可從建立教學、生產、培訓、技術服務和技能鑒定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一批數量充足、布局合理,集教學實訓、頂崗實習和就業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提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盡快掌握一技之長,實現高質量的就業。
四是打造強力的師資隊伍,強化教學水平。傳統的應試教育師資隊伍已經不能滿足教學任務的需要。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消防工程技術專業具有專業教師3人,均為研究生學歷。聘請企業教師2人,高級工程師職務。其中1人取得國家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證。從結構上分析該師資隊伍具備理論與實踐經驗,配置合理。但是,整體形勢發展來看,師資隊伍有待進一步擴大,才能滿足教學任務。今后的隊伍建設改革應當從具備一定企業管理經驗的高級人才中選拔,更有利于學生的實踐教學。
五、結語
本文以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消防工程專業主要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首先,順應當前教學形勢主要是實現產教融合,為企業輸送懂專業懂技術的人才;其次,從課本上進行改進,將沿用的本科教材編織成套成體系的高職教材,運用信息化手段,同步打造網絡課程進行線上教學;最后,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業的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實踐經驗,同時努力打造教師團隊,更好地適應產教模式。
參考文獻:
臧志軍,從政策杠桿到關系嵌入:對高職擴招的初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15):7-10.
于水軍,新工科下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0):216-218.
韋慶昱,高職擴招100萬:實踐之惑與改革之思[J].中國職業教育,2019(33):34-34.
陳玉華,校企合作建設學習生產型校外實訓基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0(7):52-52.
作者簡介:
白露(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建筑與環境安全系消防工程專業),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