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鳳
摘 要:當今社會很多人做事越來越功利化,以至于學校教育也越來越功利化。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分數與升學,學校在課程開設中也會越注重片面的知識性培養,要求學生專心于文化學習上,更為看重的是學生的成績。我們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社會精英,但也會社會埋下了隱患。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指出:“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么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因此,我們在教育中應該要滲透人文素養,把學生不僅培養成有文化的人,更要培養成有人文素養的人。
關鍵詞:人文素養;高中語文教學
愛因斯坦說:“只交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人,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事情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悟。” 人文素養應該成為高中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高中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的未來發展價值為價值歸宿,讓學生在提高認知水平的同時,增強感受情感能力、加強自我建構能力,從而幫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教師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品德修養、教學藝術、個性心理無時無刻不在感染學生。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各個方面做好表率,要有浩然正氣,志存高遠,積極向上,豁達樂觀,渾身帶著正能量。愛祖國,愛生活,愛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要有文人的氣節,不卑不亢,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人格的熏染。
教師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人,為學生做著知識的第一層次的解讀。同時教師也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這就是對學生的品格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也要把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的因素考慮進去。走入文本,仔細品讀,進行個性化解讀,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受到感染。
二、創設情境,注重自身體驗,進行人文素養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閱讀材料,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寫作場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實現與作者的對話,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在充滿情感氛圍的條件下使學生的健康人格逐步形成。人們對于感受過體驗過的事情印象會更深刻,自身體驗就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上的月色,讓學生去欣賞優雅、朦朧、幽靜之美。自然如此之美,當你生活中有諸多不如意時,“心里頗不寧靜”時,也去感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讓學生學會處理自己各種情緒,特別是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生命體驗的過程,是對于生命不斷完善的過程。創設情境,注重自身體驗,就能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智力,培養人文素養。
三、解讀優秀作品,突出人文特點,注重人文素養教育
文人提倡“文以載道”,就是強調了文字背后承載的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任務。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道:“大人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教材選的文本,都是經典之作。教師解讀文本時,把作者的情思化為自己的情感,從而感化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達到人格培養的目的。以文本作為載體,注重人文素養教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尊重個性化閱讀。
尊重個性化閱讀,教師要懂得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將學生引入到閱讀中,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有獨特的體會,大力贊賞學生有新的體驗和感悟。學生沉浸在文字中,在合作學習的探究交流中,補正自己的認知,進行人文素養教育。比如學生在閱讀《邊城》時,大部分學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人性美:友善,純樸,善良。學生關注的重點卻有不同,有學生看到的是一個世外桃源,有學生看到的是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還有也有學生看到了一個甜美而苦澀的愛情故事。這些都是對的,只是解讀的角度不同罷了。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同時,對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提倡學生之間相互探討。
其次,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楊振寧指出: “如果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么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是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既培養了團體意識,更要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在解讀文學作品中能相互交流,形成共識。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本,達到人文素養教育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語文課不能弄成政治課,教育講究水到渠成,人文素養教育也是如此。在學生深入解讀文學作品后,教師要做引導。比如講到蘇軾被貶黃州后的作品《赤壁賦》《赤壁懷古》《定風波》,順便講到烏臺詩案,蘇軾經歷了人生巨變,但他卻能走出陰影,成就自己。讓學生充分體會蘇軾那種“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勇敢面對人生的挫折,敢于跨越過去,才能成就明日的偉大。
總之,語文教學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也是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幫助學生建立理想人格。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認識的堆積。”在語文教育中,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讓學生適應社會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劉軍.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中國教師,2014(2).
[2]宋立香.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中),2017(10)
[3]曾國志.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