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
摘 ?要: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明晰。體現到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針對性的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該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引領下,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本文從初中英語教學入手,主要依據“創設具體情境,發展口語表達能力”“組織辯論比賽,滲透中外文化差異”“倡導自主學習,鍛煉學生學習能力”三個方面討論了培養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教學;英語素養
英語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僅是當前的考試考核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優異,同時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的局面也使得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初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聽力水平,成為教師所重視的重點,而如何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不斷的嘗試與實踐。
一、創設具體情境,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由于英語測試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檢測的手段,使得不少教師和學生對于口語表達能力缺乏一定的認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學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也不重視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鍛煉,這就容易使得學生成為只會聽,不會說的英語學習者,導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發展。為了增強學生的英語素養,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扭轉不良的學習觀念。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境,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社會經驗來進行信息的編輯和制作。
例如,在學習“Growing healthy growing strong”時,為了讓學生對好的生活習慣以及不好的生活習慣有一個簡單直觀的認識,同時讓學生在本單元的閱讀理解中獲得更多的信息,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生活中的場景來創設具體的情境。首先,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飲食問題以及作息問題來進行一個對比,主要是通過兩種飲食方式與作息方式的對比來讓學生明確好的生活作息習慣以及不好的習慣之間的差距,引導學生在課上進行表達,讓學生結合內容說說自己的作息與生活方式。
二、組織辯論比賽,滲透中外文化差異
辯論比賽的舉辦實際上是非常鍛煉學生英語素養的,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主意識與甄別信息的能力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而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與同學、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來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英語知識的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養成正確積極的學習英語。教師可以從中外文化的差異入手,這一點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可以體會出來,也能夠在觀看影視劇的過程中體會到,參與辯論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將自己對于中外文化差異的看法表達出來,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信息的共享。
例如,節日活動以及具體的傳統節日一直是學生所關注的重點,不僅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過西方的節日,也能夠聽到西方人在過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的新聞。就我國傳統節日以及西方的傳統節日展開辯論,實際上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向。在具體的辯論過程,教師需要為學生擬定選題,讓學生圍繞中西方文化傳統節日文化來展開討論,在課前給予學生充足的搜集資料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在辯論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表達的方向,將學生發言中的精彩之處記錄下來,在最后的課堂總結以及鞏固訓練時提出來進行著重表揚。
三、倡導自主學習,鍛煉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格外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英語的學習效果。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準備好自主學習的時間與機會,還應該鼓勵學生發現自主學習的魅力,讓學生體會到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樂趣,使得學生養成自主探究英語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Let's go shopping”時,學生需要通過本單元內容的學習來掌握常用的購物用語,并能夠嘗試著表達出自己對衣服的喜愛以及衣服的穿著效果等等。在具體授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相應的預習目標,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明確本單元涉及的重點內容。同時,學生之前對于購物這種常識性的詞匯積累已經比較充分,而本單元的學習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鞏固與新知識的拓展,學生可以利用自己之前的購物經驗,以及所學的購物有關購物的詞匯來進行預習。
總之,初中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提高,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具體情境,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適時組織辯論比賽,在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各種英語信息的收集和組織能力。最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定的機會與時間。
參考文獻:
[1]吳紅蓮. 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65-66.
[2]孫靜婧.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培養[J].英語教師,2015,15(1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