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摘 ?要: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是中職院校機械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技術課程,具有符號多、標準多、專業術語抽象的特點,學習起來非常枯燥,也很難學深、學透、而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擔負著為我國培養更多機械應用型人才的任務。因此,如何激發班級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發展個體對知識進行相應探究,從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中職;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實踐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中職機械專業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機械學科內容,有助于提升機械專業成績,對高素質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是,教學中很多因素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很難積極投入到課程學習之中。
一、激發個體學習興趣
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部分學生在學習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時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存在著很多疑惑,特別是未經歷過實習過程。結合日常教學經驗,學生之所以會存在這種疑問,主要是由于本門課有著較多術語,課程原理較為抽象,加之缺乏實踐經驗,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課堂學習中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學習興趣。面對這一情況,專業課教師要注重激發個體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來營造良好課堂學習氛圍,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在講解“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的關系”知識點時,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缺乏實踐經驗,加之內容抽象,導致在學習中存在著很多疑惑,很難在實際中予以正確應用。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教師營造了良好課堂討論氛圍,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來展開討論,在課堂中運用實物來要求班級學生進行測量,探討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關系,示范電機殼同軸度誤差檢測檢驗,引導個體理解和掌握本節課講解知識,達到耳濡目染的教學效果,確保課堂授課的順利進行。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教師順利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討論遇到的主要問題,保障課堂知識的順利講解,使每個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二、積極開展翻轉課堂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對專業知識與能力有著較高要求,但目前中職課程課時安排有限、學生整體基礎較差,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翻轉課堂應用于本課程,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重新調整課堂內外學習時間,學習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中,課前觀看教師提供的視頻和網絡資源,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中進行師生互動,共同探討問題,提升課堂學習參與度。
在授課前,教師結合本班實際學情和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把知識點細化為相對較為完整的小知識單元,設計出教學視頻、儀器儀表使用和測量等教學視頻與動畫,詳細講解量具的操作要點、注意問題。同時,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本節課學習內容,學會應用視頻來正確使用量具進行精度檢測。課堂講解中,事先統計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講解完共性問題后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典型零件技術標準與測量項目,圍繞如何判定典型零件精度與質量來做判斷。項目由易到難,遵循學習認知規律,使班級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零件檢驗方法與技能,教師在旁邊來回指導。在“以用促學”教學設計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組長組織實施課堂活動,激發每個人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進行思考并解答問題,增強團隊能力,提升解決問題效率。翻轉課堂教學大大提升了課堂學習興趣,解決了遇到的難題。
三、指導進行歸納總結
所謂教學,并不是單純課堂講解過程,教師也不能簡單地把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在實施教學中教會“如何學”,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完成后注重歸納總結。在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中,有很多術語專業名詞差別很小,有的甚至是一字之差,教師在講解時要所啟發,點撥學生注意從中比較,對比記憶專業詞匯,從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
課后是學生內化知識的時間,課堂講解結束后,教師要結合學生課堂表現來布置學習作業,督促他們進一步思考和學習專業知識,完善自身專業結構。課堂學習完成后,學生要評價課堂學習效果,梳理出不懂的知識點,通過拓展性課程和自我測評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內化知識、總結形成自身知識體系,比較不同知識點間區別。如,最大實體尺寸與最小實體尺寸概念,最大實體尺寸是指提取要素在最大實體狀態下的極限尺寸,最小實體尺寸是指提取要素在最小實體狀態下的極限尺寸,其中“大”和“小”兩個字之差,表現出不同的定義,學生要了解兩個概念間的差別,結合概念來對比記憶,從中總結內容來內化形成自身知識體系。
總之,要想做好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教師要注重激發個體學習興趣、開展翻轉課堂和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從中發揮個體學習積極性,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走上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梁多玲.探索工學結合模式下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J].現代職業教育,2017(03).
[2]張小龍.淺論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之教學[J].職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