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摘 ?要:化學這門學科是高三生重點學習學科,比較抽象,知識點繁多,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在高三化學教學中,復習教學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更好地應對高考。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化學復習教學效率,成為了教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多個方面談一談高三化學有效復習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三化學;復習教學;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知識,不僅僅是聽教師的講解,還應該重視自主性的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掌握知識。因此,在高三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思路的轉變,特別關注復習教學這個環節,通過分析所教學科所具備的特點和高三生的特性,實施針對性的復習教學策略,以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復習效率,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高三化學有效復習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助力教育的發展。
一、引入思維導圖,鞏固基礎知識
思維導圖是一種新興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高中化學教師在復習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鞏固好基礎,具備基礎的化學能力。
在引領學生復習“有機化合物”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重視思維導圖的構建。在課堂上,筆者首先會讓學生準備出紙和筆,使得學生能夠先構建思維導圖。筆者會讓學生將本章節的題目,即“有機化合物”作為思維導圖的一級標題,寫在紙上。接著,筆者會讓學生將這些一級標題拓展為“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合物原料”“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基本營養物質”這四個小標題,并將這四個標題作為思維導圖的二級標題。然后,筆者便會鼓勵學生對這些二級標題進行一定的拓展,如“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這一節可劃分為“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甲烷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這三個方面,并將其作為三級標題。這樣,學生能夠有效地復習這部分知識,不遺漏每個小的知識點。
總之,高三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思維導圖的構建,以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復習實效,促進學生鞏固基礎性的知識。
二、關注實驗,做好實驗總結
在高中化學中,實驗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實驗能夠充分地理解化學理論知識。因此,高三化學教師在進行復習教學時,應該特別關注實驗,做好實驗總結。
如,在復習教學中,筆者會引導學生將從高一到高三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分類。在分好類后,筆者便會引導學生特別關注這些知識背后所涉及的實驗,并鼓勵學生對每個類型的實驗進行詳細的總結。在學生進行總結的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能夠盡量地了解那些不懂得知識點,進行再次實驗。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筆者會使得學生明確實驗所需要的器材、實驗操作步驟、實驗所需注意的問題,并使得學生能夠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認真記錄。讓學生在實驗完成后,將儀器歸位,并總結探究結果。這樣,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實驗,更為詳細地復習到所學習過的化學知識,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復習效率。
總之,高中化學教師有必要特別關注化學實驗,在復習教學中,盡量地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驗,使得學生做好實驗總結。以此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明確所學習的化學知識,讓學生牢牢掌握住化學知識。
三、重視錯題整理,查漏補缺
錯題是重要的復習資源,錯題能夠直觀性地展現學生的薄弱點。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錯題整理,能夠使得學生查漏補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化學水平。
筆者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就十分重視錯題資源。如,筆者會特別關注學生所做的化學試題,明確學生在試題解答中出現的錯題,并會引導學生將錯題進行整理。當然,為了使得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錯題整理的效果,筆者會鼓勵學生準備一個本作為化學錯題本,使學生能夠將錯題整理在本上,并需要在整理的過程中,明確出錯的原因,了解正確的解答方式,知道與之相關的化學知識點,并進行有效的化學知識的記憶。此外,筆者也會每周留出一節課的時間作為化學錯題整理課,給予學生充分的錯題整理時間,并鼓勵學生多多向筆者進行問題的提問,解決自己在整理錯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當然,筆者也會讓學生與學生進行錯題本的交換,使得學生能夠明確他人出現的錯題,防止自己出現同樣的錯誤,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做題正確率,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總之,高中化學教師有必要特別關注錯題,有必要進行有效的錯題整理。這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錯題,提升學生的能力。
綜上,高三生正面臨著關鍵的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知識學習的好壞,將會對其之后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高三化學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所處的這一關鍵時期,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化學知識的教學,還應該特別關注復習教學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使得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獲得提升,讓學生因此能夠獲得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香濤,陳世明.談新高考下高三化學復習的幾個關注點[J].化學教育,2007(11).
[2]陳靜.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化學復習思路與方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