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 ?要:在當今的初中教學中,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已經被教師們重新拾起了。新課改的理念也明確指出了體育教學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體育習慣養成的重要作用。但教師們必須正視的一點是,在當今的初中體育教學中,實際情況并不樂觀,依然存在著很多的現實問題,依然需要教師們重新找到一條體育教學發展的正確道路,制定出更高效的教學策略。本文結合現如今體育教學實況和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給廣大教師以啟發。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教學改革;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學生各種價值觀念開始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良好地開展體育教學,能夠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讓他們在保證自身身體健康發展的同時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觀念,對學生以后的發展都有著十分正面的影響。但教師們必須正視的是,在當今的初中體育教學中,依然有很多教師的體育教學并不完善,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不論是一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落后。還是對于學生正確運動觀念的塑造缺失,都有著極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教師們進行徹底的教學改革。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們就必須要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明確體育教學的目的和方向,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對自身的教學形式進行改革,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推行教學模塊化,給學生以選擇權
想要在新形勢下發展初中體育教學,教師首先就要從教學的模塊化做起,讓學生擁有選擇自身所學運動項目的權利。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關于所教學的體育項目是十分混亂的,教師往往是將所有的初中體育運動一股腦地教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就失去了每一個體育運動項目的專業性,也忽視了學生對于某一運動項目的興趣,最終只能是培養出一批“每一項都接觸過,卻每一項都不精”的學生,體育運動項目的作用也無法良好地發揮出來。因此,教師應當將體育教學進行模塊化劃分,除了最為基本的幾項體育運動外,其他則由學生由自身的興趣和天賦來選擇。從而讓學生將精力集中到一項或者少數的體育運動上,充分地發揮出這些體育運動對于學生的培養作用,也能夠保障學生參與運動的基本積極性。
比如,在“籃球”這一項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來選擇。對于那些對籃球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就要對他們進行專項教學,較為深入地開展體育教學,提升他們的籃球運動能力;而對于那些對于籃球沒有興趣的學生,教師則只需要讓他們知道籃球運動的基礎就夠了,不用過多發展。這樣一來,選擇了籃球的學生一定會積極主動地進行籃球學習,其這一方面的運動能力也就能夠更加深入地發展了。
二、實現教學趣味化,激發學生積極性
想要在新形勢下發展初中體育教學,教師還要解決體育教學趣味化的問題。在當今的初中體育教學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們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往往都不是很高,對于體育教學也有著一定的排斥心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學缺乏趣味性導致的。要知道,體育教學需要學生耗費體力進行運動,往往會給學生帶來疲憊、勞累的負面感覺。而如果沒有足夠的樂趣作為填補,那么學生就很容易失去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在體育教學形式上進行創新,讓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
比如,在“田徑”這一項運動的教學中,不斷重復的運動很容易讓學生喪失樂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其進行改變,將單純的跑步進行創新。或是在跑步形式上進行創新,將其變為螺旋跑等形式;或是給其以一定的競爭性,將其變成一場追逐游戲。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就能夠感受到足夠的樂趣,那么各種負面感受所帶來的的影響也就被消除了。
三、鼓勵運動日常化,培養終身體育觀念
想要在新形勢下發展初中體育教學,教師也要注意對學生的運動習慣和終身運動理念進行培養。體育運動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對于教師來說,課堂上更多的是對學生的運動方法和運動方式進行指導,學生課下的日常運動才是真正提升自身素質、鍛煉自身能力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師要有意地在這一方面給學生進行教學,或者組織學生集體性的運動,或者鼓勵學生每天固定運動,盡可能讓學生明悟到體育運動對于個人成長的好處,進而抓緊培養起學生終身體育觀念。
比如,在“兵乓球”這一節的教學中,這一項運動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手部運動能力和反應能力,但僅僅靠著課堂上的一點時間無疑是不夠的。因此,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私下里越好時間一起去打乒乓球,感受乒乓球的樂趣,或者通過組織乒乓球比賽的方式來讓學生主動地去進行乒乓球鍛煉,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運動習慣和運動觀念的養成。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在新形勢下發展初中體育教學,首先要推行教學的模塊化,在增強教學專業性的同時照顧學生的興趣;其次要將教學趣味化,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運動;最后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終身體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宋文剛.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青少年體育,2016(08):49-50+113.
[2]馬克銀.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體育教學改革方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