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勤
摘 ?要: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階段是由一線教師來完成的,要完成由學科系統教育到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系過渡,需要深化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認識,本文探討了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明確宏觀課程開發與具體課堂設計的思路,探索有區域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有效改善東莞市職業教育質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質量;行為導向
引言:
東莞職業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力度,堅持國際合作、開放交流,積極借鑒國內外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培養模式。近年來,東莞市積極引進探索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與產業無縫對接的高技能人才,提升一線教師課程教學開發能力、教學實施能力,進而有效改善職業教育質量。
一、中德職業教育體系差異性
德國實行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由企業和職業學校同步進行教學,學員一般花費20%~30%的培訓時間在學校進行理論教育,70%~80%的培訓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教育。職業學校教師理論基礎知識扎實,而企業實訓師擅長專業實操技能,兩者相輔相成,為學生的理實一體技能訓練創造了良好的師資條件,實現從學校到社會、企業的無縫對接。
中國目前仍舊實行的是傳統的學科制教學,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灌輸對象。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是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
二、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
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執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實施者應不斷對其進行測量與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才能有效改善職業教育質量。職業教育質量的層面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輸入的質量
即職業培訓前的準備及教學規劃,是提高職業教育效益和質量的主要環節,正確處理教材的銜接、課次的安排,便于檢查和總結教學工作,逐漸掌握教學工作的客觀規律,奠定了職業教育質量的基礎。
(二)過程的質量
即職業培訓的執行情況,是改善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輸入的質量與過程的質量好比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給予實踐方向性指導,實踐則用于檢驗和修正理論。
(三)輸出的質量
即培訓的成果,由學生的結業成績直接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適合學什么,能成為哪方面的人才。
(四)產出的質量
即學生在企業中的具體可用性。職業教育是服務于企業的,學生在企業中的可用性,是最終檢驗職業教育質量的結果。
三、職業教育的宗旨與指導原則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以學科制教學為主,以專業劃分知識,未結合經驗和實踐,與企業生產實踐脫節,培養的學生存在知識技能結構不完善、動手能力弱、創新意識不強、環境適應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不足的問題[2]。
(一)宗旨與指導原則
知識已逐漸由分化向綜合發展,職業教育要適應時代的潮流,以行動導向和工作程序為宗旨,將工作流程定位作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課程與教學指導原則,這是建立高質量職業教育的關鍵。
(二)學科系統過渡步驟
從學科系統教育過渡到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當逐步實現幾個關鍵步驟:1.在學校中以學習領域代替教學范圍,達到在學校能夠模擬工作流程的目的;2.在企業中塑造有助于學習的工作流程,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工作過程中;3.采用成績測評的新形式,由“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
四、以行動導向塑造職業教育的關鍵
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學校里無專業劃分,取而代之的是實踐的學習領域,教師承擔課程開發的工作任務,從學習領域拆分出實踐學習場景,進而制訂教學計劃。
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培訓觀點認為,學生是為了行動而學習,在行動過程中學習,并自主規劃、實施、檢查、糾正與評價,整體的理解職業現實。在實施環節中要求有完整的六步行動模式: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
五、建立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具體實施階段:課程開發
培訓的輸出結果是服務于某個職業的,在課程開發起始階段,需要對職業進行領會、分析,根據現有的社會經濟框架條件,通過調查研究、采訪、談話的方式識別企業培訓需求,然后進行全面的形式分析,通過專家采訪、觀察識別行動領域,完成職業概述,從而確定培訓的學習目標和能力需求。
六、建立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具體實施階段:課堂設計
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方法,包含宏觀教學法與微觀教學法。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場景,模擬工作流程。
(一)宏觀教學法
針對復雜內容和時間較長的整體方案,可使用宏觀教學法,如項目法、引導文方法、案例法等。
引導文教學法所創設的學習過程能夠使學生在較大程度上依靠個人學習獨立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因此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掌握獨立完成項目任務的能力。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教學前的課堂設計,確定工作任務,大多是一個項目,進行引導文與引導文問題的設置,列舉清晰的教學步驟,協助學生確定工作流程和評估工作成果,為學生準備足夠的專業指導資料和信息,扮演輔助和咨詢的角色。
(二)微觀教學法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微觀教學法的使用可以讓課堂更加活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常用的微觀學習法,如張貼板、魚骨圖、學習地圖、頭腦風暴、經驗存儲墻、思維導圖、卡片調查等。
張貼板教學法是在張貼板面上通過添加、移動、拿掉或更換寫有教學內容關鍵詞的卡片進行討論、展示,最終得出結論[3]。與傳統的提問法相比,學生參與度更高,用時更短。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可以將信息進行歸類、加工整理出結論。
結束語:
東莞市探索引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有一段時間,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師資培訓時間短、實訓場地受限、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企業配合度低。但這種模式對于東莞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是積極有效的,打破學科體系,將職業教育認知的過程與職業活動相結合,形成有東莞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楊玨. 對構建英語課堂有效交互活動的認識[J].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06(5):3-4.
[2]陳 鵬,薛 寒. “中國制造 2025 ”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使命[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1).
[3]吳靜. 張貼板教學法在沖壓模教學中的實踐淺析[J]. 大眾科技,2010(3):168-168.